科學自然

台灣新野菜主義
優惠價
85
$459
書籍介紹

取自阿美族的豐富野菜文化精髓,『台灣新野菜主義』提供你最自然、野趣的原始味覺。

本書從認識植物、採摘野菜、簡單烹飪出發,進一步引導體驗置身原野、親耕播種的充實愉悅。在現代人親近自然的同時,若能習得老祖先的生存智慧,必定更能珍惜,更能瞭解人與土地共存共榮的自然法則。

『台灣新野菜主義』源自於阿美族的野菜文化與生活智慧,期待以實際可用的方式,將野菜帶入生活,是一本兼具功能、文化與趣味的植物書。

認識野菜實際採食

本書介紹的63種野生植物,都有完整的辨認特徵與植物特性解說。傳統阿美族人的運用方式、食用情況及現代阿美族人的調理方法,也一一在書中展現。對一般讀者而言,這是一本認識身邊野菜的植物書;也是可實際操作的採集嚐鮮手冊。

文化懷舊的鄉間紀事

作者成長於50年代的鄉間部落,老祖母的話依稀在耳邊,周遭的自然環境是個大型玩具屋,充滿野趣、野味;幾十年來,記憶中的童玩、野食、部落的一草一木,至今仍清晰可見。文中處處是阿美族人的生活智慧;充滿對植物、對族人熱情而體貼的民族采風。

健康原味的飲食主張

傳統的阿美族社會對野生植物的依存度相當高,山蔬野果是日常的裹腹食物,也是醫療治病的良方。他們注重原味,健康的飲食哲學正是現代人迫切需要的。書中也正面引導如何入山林採摘野菜,如何在自家庭院、陽台親耕播種,建立現代人親近自然的飲食生活觀。

內容主要以三個篇章構成

第一篇:阿美族的野菜文化
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阿美族的野菜世界,包含祭典儀式、生活器具、日常飲食中對野生植物的廣泛使用。 

第二篇:生活中的野菜運用
這是進入野菜生活的技術篇章,傳授的內容包含採集的方法與經驗、野菜的特殊性質及處理方式、有毒植物的辨識等。

第三篇:阿美族野菜圖像
以不同的採食部位,即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分門別類介紹阿美族常食用的63種野菜。每一種野菜都有清晰的辨識圖片,並盡可能編排採集過程及烹調後的野菜影像。本篇是充滿視覺、味覺與嗅覺的感官饗宴,也是全書的菁華所在。

榮獲:
新聞局金鼎獎2001 年優良圖書獎 
兒童文學學會「好書大家讀」2000年度好書獎 
兒童文學學會「好書大家讀」 
中國時報開卷周報「一周好書榜」 
聯合報讀書人「每周新書金榜」 
新聞局「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

第一篇 阿美族的野菜文化

自然的飲食觀
祭典中的野菜
民俗醫療與植物運用
阿美族的傳統烹飪法

第二篇 生活中的野菜運用

野菜的採集方法
苦澀野菜的處理法

第三篇 阿美族野菜圖像

果類野菜
麵包樹
樹豆
毛柿
朝天椒
紅糯米
野苦爪
番龍眼
羅氏鹽膚木
火刺木
小米
黃秋葵
萊豆
構樹
鵲豆
梨瓜
翼豆
木虌子
茄苳 

葉類野菜
筆筒樹
台灣山蘇花
過溝蕨
龍葵
兔兒菜
山萵苣
落葵
黃麻嬰
馬齒莧
食茱萸
昭和草
水芹菜
火炭母草
艾草
咸豐草
雀榕
紫背草
鼠麴草
細葉碎米薺
鵝兒腸
黃鵪菜 

花類野菜
油菜
野薑花
朱槿
紫花酢醬草
美人蕉

根類野菜
蕗蕎
芋頭
葛鬱金
樹薯

地瓜

莖類野菜
黃藤
包籜箭竹
林投
檳榔
五節芒
月桃
杜虹
山棕
刺莧
腎蕨

作者後記
參考書目
學名索引

孫大川(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暨民族發展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認識雪月的時候她是少校教官,我看著她升中校,並戲稱她是我們原住民的「山管區司令」。雖不致於說是虎臂熊腰,但她身材健壯、充滿活力,卻是大家的共識。可能就是因為如此,我們辦活動或遇到大小不等的事——比如接機——她都成了我們「使喚」的對象。令人良心「平安」的是:無論請她做什麼,似乎都能勝任愉快。說她是山管區司令,應是恰如其分。

早期的雪月頗有政治「野心」,談到選舉眼睛會亮。往來原住民各地,熱心服務、交遊廣闊,到處有她的「條仔腳」,她自己也成為選舉時候選人極力拉攏的對象。據她招供,她原本的確有出來參選民意代表的計畫;所幸中年悟道,下廚料理阿美大餐,雖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此一悟道過程,我和瞿海良以及山海文化雜誌社的大德們,都有渡化之功。民國八十六年,《山海文化》第十七期規劃了有關原住民飲食的專輯,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阿美族的飲食文化。阿美族的「食物」世界非常「遼闊」,從陸地上的「野草」和「動物」,河裡的魚蝦,一直延伸到海中族類繁多的海藻、貝殼、魚鮮;五味雜陳,其「蠶食」的範圍、品類,無遠弗屆。海良因而興奮地自願挑起專題的田野工作。來到花蓮,司機、嚮導的任務自然又落在雪月身上。田野探訪的結果,竟開啟了雪月人生的另一扇門。她驚喜地發現,飲食原來可以是進入自己母體文化的一種方式。之後,她買照相機、拍幻燈片,上山下海,進行細緻的田野記錄工作。不僅如此,她還下廚補習,通過中餐證照丙級技術士檢定考試。選舉不再吸引她,只有野菜可以讓她眼睛發亮。她說,是我們讓她愈陷愈深,這個罪名我等受之無愧。只是想到她這麼大的塊頭,關在廚房裡切菜、調昧,怎麼也無法和山管區司令的形象相協調。看來應該是我們要自我調適了!

這幾年隨著台灣本土化的充沛發展,原住民文化資產的經濟轉化,逐漸形成一些新的可能性。陶藝、雕刻、刺繡、編織、樂舞等等,不但吸引不少原住民朋友投入製作的行列,也締造了若干市場商機。在餐飲部份,大家也逐漸意識到過去只強調「野味」的經營方式,需要做一根本的檢討。如何確保貨源?如何在烹調技術上返本開新?如何包裝?如何與餐飲企業聯結?這都變成我們接著要去面對的新問題。如果我們能進一步將此一餐飲事業,和原住民陶藝、雕刻、編織等文化產業併同來思考規劃,則原住民文化資產的經濟轉化工程必能進入另一個紀元。

飲食文化背後,當然包含著一個族群複雜的物類邏輯,從自然到人文,從日常生活到神聖的世界,飲食乃是文化認同最強韌的堡壘。我們的基本口味變了,吃的習慣改了,這當然是文化失落的警訊。把我們的口味找回來,因而是原住民文化復振運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雪月顯然已走出了第一步,捍衛原住民的腹部邏輯,從槍桿到湯瓢,應當仍不出革命軍保鄉衛民的天職吧。還是很難想像雪月炒菜的樣子。


吳雪月

七年前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成立國內第一所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校長要我支援,從此我便開始參與原住民教育與文化的工作。民國八十四年三月,一個偶然的機會與山海雙月刊雜誌社總編輯孫大川老師(現為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暨民族發展研究所專任副教授),談及在該雜誌中介紹阿美族的野菜,沒想到六月我即開始嘗試攝影,於是在從未拿過相機、未讀過任何植物圖鑑的情況下就這麼開始了我的野菜工作。

起初我從自小就熟悉的野菜開始,然而進行得並不順利,於是陸續到圖書館將有關植物的書搬回家看,並開始往花蓮縣吉安鄉的黃昏市場走動,因為那兒有近二十個野菜攤位,每個攤位的主人就像是野菜的活字典。不知不覺我滿腦子想的都是野菜,每天忍不住要去黃昏市場,甚至為了想更進一步了解採集的過程,也跟著黃昏市場的阿姨們去採芒草心、藤心、麵包果、林投心……等等。

接著那年暑假趁著到師大三民主義研究所進修機會,試著到中央圖書館、中研院民族所查閱資料,但幾乎看不到什麼關於原住民野菜的文獻。或許該說是我自己不知道該如何查?如何找?如何做?想問人也無從問起!直到與我的恩師花蓮縣政府前農業局局長趙火明討論花蓮農作物的特殊現象及相關問題時,才豁然開朗。他提供了不少有關的資訊和方向,也開始讓我覺得野菜之途甘之如飴。當然,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文化傳承的工作相對地更艱辛、也更重要,我僅僅以南勢阿美族人的經驗出發,憑著一份使命感,點點滴滴積少成多地利用晚上、假日下鄉並採集野菜,也將能夠摸得到邊的雜誌和書籍都列入自己生活的部份。

野菜是有季節性的,今年拍不到好的照片就得隔年再來呢!有幾回洗出來的照片失敗了,當第二天再走一遍時,那原本長著野番茄的土地已被開墾,這樣的情況真令我心急,之後,我車上隨時帶著相機以備不時之需,生活也就充滿了植物的影子。

從認識、整理、記錄野菜到寫食譜這是我生涯規劃中不曾想到的事,多年來的自我摸索,讓我體會最深的是不斷學習的重要。至目前為止,我僅以幾年的時間記錄原住民的飲食文化,仍有許多野菜、飲食的典故與習慣未盡明瞭。最近幾年,崇尚自然及追求、渴望「回歸自然」的健康概念興起,於是標榜無農藥殘毒、無化學污染的野菜廣受消費者歡迎。期盼有一天我能以更合乎現代人需求,卻又不失原味的方式,來呈現阿美族的美食!

記得剛任教官時,那一年花蓮縣的教官們全都支援救國團寒暑假辦理的太魯閣大峽谷戰鬥營,而我負責的是野外炊爨,除了告訴學員在野外求生的重要及應注意事項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學習辨識可食的野生植物,如果大家不健忘,還記得幾年前在印尼深山生活了三十年而回來的阿美族義勇隊——台東東河鄉李光輝的故事吧!認識野生可食的植物,除了根據生活的經驗之外,事實上也可從植物的特性、形狀辨識出其是否有毒抑或可食。如果能將原住民的飲食文化與野外求生結合在一起,相信會讓現代人的生活更豐富,也讓更多人懂得環境保育。

在此要感謝周遭鼓勵我的朋友,謝謝熊主任在拍照時給了我很多的指點;爸爸媽媽常打電話告訴我在什麼地方看到我想要拍的野菜,母語該怎麼拼音;表姐藍金梅也常帶我四處找尋、採集野菜及拍照;女兒芸萱幫我打字、整理照片;大姐吳春江在煮食過程中,給了我不少的支援;兩位學生——莊朝鈞與陳文玲也長時間幫忙打電腦。每每有關於原住民美食活動舉辦時,除了全家總動員外,吳桂香教育、陳明珠主任、林麗花老師、宋得讓老師都會無條件的支援及協助,大家對自己文化的執著與認同,對我來說是最大的鼓勵;未來,我將持續努力,讓自己以及更多的人能更深入了解原住民的飲食文化。

榮獲:
新聞局金鼎獎2001 年優良圖書獎
兒童文學學會「好書大家讀」2000年度好書獎
兒童文學學會「好書大家讀」
中國時報開卷周報「一周好書榜」
聯合報讀書人「每周新書金榜」
新聞局「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


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 2001.7.10

作者利用她在花蓮工作的機會,將阿美族的野菜做科學的分類,並詳細報導食用方法,此書不但將原住民的飲食文化與野外求生結合在一起,同時閱讀本書亦可讓我們由作者親身務農的經驗,而了解植物的美妙之處,讓我們更懂得環境保育的重要性。

行政院新聞局第十八屆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優良課外讀物推薦理由:

取自「吃野菜民族」─阿美族的野菜文化精髓,提供讀者最自然、野趣的原始味覺。本書從認識野菜、採集、烹飪出發,進一步引導體驗置身原野、親耕播種的充實愉悅。


郭若慈 中國時報開卷每周好書榜 2000.5.4

阿美族的盛宴

居處海岸山脈與花東縱優美的歌舞聞名之外,山巔海湄的生活環境也孕育出一套與自然共存的採集文化,乃本書指稱的「台灣新野菜主義」。既稱「文化」思其學問必然豐富,但對筆者而言卻是生活的一部分。

以漢人身分嫁入阿美族家庭後,阿美族婆婆就如同餐桌魔術師一般,只要往居屋旁山邊一走,一些從未在娘家吃過的菜類就擺滿一桌,有時看著婆婆將新鮮剛摘採的野菜隨手往嘴裡送,以品嘗食物最新鮮的口感,總令我驚奇且樂趣無窮。

剛閱讀此書時,當時的樂趣與驚奇彷彿再現,婆婆開心地來回翻看,並與鄰居共同討論,如本書序言所說:「是一本兼具功能、文化與趣味的植物書。」由現代人回歸自然的孺慕之情觀之,本書可滿足與自然親近的樂趣,由文化角度思考,本書觸及野菜背後的阿美族文化,如小米精靈與檳榔的忌諱,而基本的植物知識更不用說,本書以植物果、花、根、莖、葉為章節的區分,並詳述每種植物的學名、別稱、生長環境、採集季節、食用方式等,有些野菜並註明阿美族語的拼音讀法,輔以清楚的圖片說明,能讓讀者依著自己的喜好與方式使用、閱讀。

閱讀的樂趣除書籍內容帶給讀者的知識外,主要是另一扇窗的開啟,讓讀者見到自我思維以外的事務,對一本「跨」文化的書籍更應如此,閱讀中的文化交流不是對其他文化的全盤接受,也不是一種「採風異俗」,應是藉由書籍提供的閱讀主體來「反讀」書籍,也就是說,要和書本保持一定距離,自己去思考書本呈現的觀點與我們觀點之間的不同,去了解書本所表達的特定文化價值觀,「反讀」自己和書本的價值觀,藉此跳脫自我意識而不被過去經驗羈絆,真正看到自己也了解他人。

看到伊娜(阿美族語「媽媽」之意)開心地看著此書,除因日常所詹的知識被書寫成文字的快感外,最主要還是文化的被肯定。如作者在後記提到的:「隔壁的歐巴桑問我到底種的是什麼?這種野草怎麼能吃?」在他族眼中的雜草卻是阿美族人經過千年孕育出來的生活智慧,我那經常被上述問話質疑的伊娜,也在書中找到認同與文化的驕傲。

阿美族野菜除本書介紹的植物外,另如隨旭日凋零的dahoben採集時須在枯萎的葉片上澆水,待葉片再度舒醒後摘採,涼拌、煎炒皆適宜,這些遺珠也正等待有心人的認識與了解。阿美族野菜文化包含著生活態度與時序迭替的密切關係,此書盼能讓你與阿美族來個自然饗宴,在不同嗅覺中找到寬闊的世界。


凌拂 聯合報讀書人每周新書金榜 2000.5.1

日本人稱蔬菜即為野菜,這和我們習慣稱的野菜有點不同。而在某些時候,我們的習慣裡又有點迷信野生、未經栽培、天然生長出來的東西。彷彿野生比較生猛、雄強有力,所以野生的往往比較珍貴。因此,野蜂蜜比人工飼養的蜂蜜要貴些;野山藥也比人工栽植的山藥價值要高些,諸此不等。

或許野生的集天地靈氣,受自然調和,顯示了自然令人可畏不可抗拒的一面。另一方面或許也因為環境的破壞,野生的東西越來越稀少,天地之大,不知它寶藏何處,得之不易,因於偶然,所以只要一貼上了野生的標籤,彷彿就標示了一種稀有和神補,同時也象徵了健康,因為沒有農藥汙染。當然在另一個角度上言,野菜也象徵了一種陌生、冒險和懷疑,對一些與自然疏離、對都市太過深化的人言,面對野菜總質疑那能吃嗎?

其實在人類懂得囤積,進入農業、畜牧生活之前,天上飛的、地上長的,哪一項不是自然大地的野物,所以日本人稱蔬菜為野菜,面對土地,從這個角度快意解讀,倒彷彿有點大地的古典主義。較之於我們區分家蔬與野菜,是含容多了。

從神農嘗百草開始,飲食文化在時間的長流裡經過淘洗、過濾與選擇,到了今天,現代的飲食必然是長久經過先民的智慧、文化的種種融合,一路篩選傳承下來的東西。各族群因地域、氣候、文化與民族性不同,各有各的特色。在漢文化裡有神農嘗百草的深古源起,逐一歸納、整理,飲食裡確實傳續了一個族群文化的特性與生活習慣。法國菜、義大利菜、印度菜、非洲菜……各有各的背景,不管食味如何,傳下來,經過時間的長河洗禮,同樣都代表了一個族性的文化,而且有著強烈的區域性背景。

台灣近年來因於環境的破壞,自然意識抬頭,相對的也興起了大家對自然生態的注意與探索,一汩自然風,田園、草食成了生活中的調劑;其中有比較生活化的一部分,就是對草木鳥獸的探索、觀察與欣賞。而大家對農藥的恐懼,野菜又成了一宗健康又有意趣的情態,所以認識和嘗試野菜成了一種休閒風氣。因此,坊間陸續出了許多食用野花野草的書籍,談自然、健康、野菜,從圖鑑、野爨、食譜、文學書寫各種角度的都有。大樹文化最近也出了一本《台灣新野菜主義》,這本書以阿美族的生活習性飲食文化為背景,全書的編列焦點,無論在質和量的比較上,明顯有別於其他同類書籍。

它從文化族性定位,焦點明晰。以阿美族為生的野菜飲食,涵蓋了真實生活的風貌,它已不是一種陌生的探索、冒險的嘗試或者野異的情趣,而是一個族群發展下來的文化整合與紀實。它落實在一個先住民真切的生活裡,懂得野菜是一種生活方式與需要,它傳遞的訊息不再是一種片段調劑,有別於一知半解,不甚了了,半帶好奇、半帶冒險、半帶懷疑的探觸心情。台灣先住民的部族,都各有一套野食文化,先住民懂得自然,善於在自然裡尋找食物,是緣於必須,這本書落實了野菜在生活中的本貌。

書中以阿美族的野地文化開始,到生活中的採集運用,再以野菜圖像分類,分別敘述了果類、花類、根類、莖類、葉類等不同野菜在生活中的位分。由於呈顯了一個族群文化的背景,在總彙上比之其他相關書籍,它有一種完整性,因為它整理了阿美族人面對山海自然飲食文化的面貌,由於落實在生活裡,所以背後呈顯的不僅是野菜的表象,而是一個族群的文化與生活。飲食既是一種文化,一如序言中所說,吃的習慣的改變,是文化失落的警訊。如此,對飲食習慣,雖不必設限,但對野菜的解讀,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不同的認知角度。

此外,書中每一篇野菜的介紹與分列圖片製作得非常好,流暢中兼具圖鑑、生活與情意的多重面貌,有著作者的用心,也有著大樹出版物一貫的水準,是本很好的生活類書。

人類生活源於自然,且依附於自然,什麼樣的自然就發展造就了什麼樣的族性與文化。台灣的大地生物密集豐富,故先住民族群性恬淡、樂天。出版序言裡說《台灣新野菜主義》期盼大家透過阿美族的野菜大餐,由取食而體認人與土地共存共榮、密不可分的生態倫理關係。鑑於此,書名叫《台灣新野菜主義》或許從商業考量上是對的,但可惜不足以簡要切中書中要領,如果從一個族群的生活文化上尋焦,會更深邃,情質上也更吻合,因為彙編野菜,無論從質和量上談,這都是一本夠分量的書。

吳雪月 作者

1955年生於花蓮;淡江英文系畢業;現任花蓮師範學院教官,並於慈濟人類學研究所進修;多次策劃國內外阿美族飲食文化活動;通過中餐證照丙級技術士檢定考試;與阿美族野菜文化的相關著作,散見於各報章雜誌及政府出版品。


2006/08/24

BBT1006

大樹文化

軟皮精裝

14.8×21cm

彩色

986417763X

190

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