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畫架上的進行式
優惠價
85
$272

畫架上的進行式

書籍介紹

自從與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結婚,很大的轉變,在張淑芬身上發生了!

他有如百科全書的豐富與壯闊的宏廣思野,以及溫厚謙恭的執善內蘊,為她的生命打開了許多扇天窗:閱思、專注、大關懷.......人生更高的體悟及智慧,給了她前所未有的自在與感動。

三年前,她又打開一扇門,懷著些許膽怯走入繪畫的天地,找到讓自己內在感情奔流的一宇晴空。「這是我罕有的一種『大膽』」,她說。一百多幅畫的嘗試、觀照、感受、再揮灑,她對「像」的執著打破了──再像都不及心象;「完成」的觀念也打破了──四時、人生、天地、宇宙…都是「進行式」,當下的心念行動最可貴。

這是一本必能讓讀者有所收穫的──心靈成長之書,人生解悟之書,學習軌跡之書。

序1 畫架上的進行──為妻序 張忠謀
序2 一顆單純的心帶著滿滿的祝福 葉繁榮
序3 會思考的藝術人 黃敏俊 

書前
進行中的喜悅 潘煊 

進行曲一 【昔日所思 2002--2006】
如果能夠重新再來
平靜之光
智者
有如空氣的存在
童言童語
心靈花園
內心的指南針
手中的一條線
傾聽另一種聲音

進行曲二 【走入繽紛的幽徑】
打開一扇門
從畫中認識自己
時光的切片
畫架上的進行式
彷彿落英繽紛的溪流
綠色的天空
不一樣的眼睛
最難的人物畫
白花
翠堤春曉
執子之手
二個孫子
八八水災
偶然
臨摹莫內
臨摹秀拉

中央公園

進行曲三 【綠足跡】
做社會的志工
綠足跡
綠色之夢
我親自走過
書香力量
起心.動念
阿里山之約
一加一大於十

進行曲四 【捨.得.捨──我的體悟】
亞太的領袖夫人們
九寨溝的詩篇
挑戰黃龍
挫折之悟,轉念
女兒有夢
玻璃窗外巢織的愛
捨.得
以燈祈福
回首初發心

畫架上的進行──為妻序

張忠謀 台積電董事長

這是芬的第二本書,她的第一本「真心」,在二00二年出版。當時她說:「想寫的已寫,以後也許不會再寫書了。」

但是,這八年中,她又多了許多想寫的題材。八年前,「真心」的範圍是家庭以及周圍小圈圈的朋友們。雖然那時她已好幾次去尼泊爾、西藏、印度等地靜思,也早已加入「婦女基金會」,但做公益之心,還只是一個潛在意識而已。這幾年來,這潛在意識變成實際行動。二00八年的四川地震,她急著要去災地救災,後來知道當時災地的混亂與交通困難才作罷。二00九年八一一水災,她全力投入台積電的公益活動:協助災區同仁整修他們被水淹的家,以及整修當地被水淹的學校,她也鼓舞許多同仁一起參加這些活動。在許多同仁以及眷屬心中,芬絕對比我更有親和力。

是什麼使得她的心靈這樣開闊?我想:繪畫是一個重大的因素。芬幾年前才開始繪畫,但一開始就非常熱中。繪畫前,她也有過別的嗜好,例如:麻將或高爾夫,但那些不能和現在的繪畫相比。繪畫改變了她的生活方式,現在她大約有三分之一時間都花在畫上面,她可以接連七、八小時作畫,也常到博物館看幾小時的畫。她的畫風在幾年中也有好幾次改變,起初是寫真,後來「印象派」,再後來「印象派」到一個程度,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她在畫什麼。幸而這一階段似乎已過,現在我又看得懂她在畫什麼了。

繪畫使得芬靜了下來,靜下來就想得多了。而且繪畫似乎還有另一個效果,它把芬的關心範圍,從她每天看得見、聽得到的,擴大到畫中的世界,而畫中的世界當然是可以很大的,抽象畫的世界尤其可以很大很大。

現在,她已不說以後不會再寫書,她的心靈仍在開闊,她的關懷仍在擴大,她仍在進步,一切都是「進行式」,所以,這本書命名為「畫架上的進行式」。

我祝福她!

摘自《畫架上的進行式》序


進行中的喜悅

■潘煊採訪

學畫才三年多的張淑芬,作品已超過百幅,她在畫中內觀自己,在畫中思惟世事,在畫中看人生也提昇人生。繪畫是她現階段最大的學習,也是將來會持續精進的心靈寄託。

由此可見,畫架上正在進行的,其實並不只是繪畫而已,也包括了她的人生Study、她的觀念分享、社會參與,以及全面的心境流露。一切都是「進行式」。

進行式,是無數當下不斷的付諸行動,亦即力量的無盡綿延。在以下的訪談中,張淑芬娓娓道盡《畫架上的進行式》出書背後的心路轉折,以及徜徉於文字、繪畫的秘密花園中所綻放的心靈進行曲。這是屬於她的生命交響詩。

問:多年來閱讀您的許多文章,感覺您做任何事都充滿了分享的意念,這本《畫架上的進行式》的出版,您賦予它什麼樣的意義?

答:以最簡單的概念來形容,我想要傳遞開心、喜悅。

傳遞開心,濡染喜悅

問:開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尤其現代社會的步調轉速太快、壓力緊繃,使得許多人失去從事物中領略喜悅的能力。在您的體會上,開心,應該有許多不同的層次吧?

答:以我的個性而言,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開心的,跟朋友吃一頓飯、出門去逛逛街聊聊天,都是很開心的事。早上起來看到先生神清氣爽,晚上看到他下班沒有心事重重,也讓我很開心。這種尋常生活中的開心,很真實,很舒服。當然,一篇文章寫好了、一幅畫完成了,或者,聽到一場演講而深有共鳴、接觸到新知識而回味無窮,都會讓我覺得,哇,世界真美好!而現階段,最讓我感到開心的是,學習新事物。算來我是年紀一把了,還抱著有如小學生的學習之心,如果能從中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我想是一種無可取代的幸福。

問:近年來,您最重要的學習就是畫畫,開心的同時,想必也有辛苦的一面。

答:這正是很過癮的地方。比如作畫過程裡,因為眼睛所看、腦海所想與手中所畫無法配合,而所調出的顏色與期待的顏色不一樣,這種困擾與掙扎不知經歷了多少次。但是每當作品完成,回首一路走來的滋味,那種豐收的喜悅,就像是在夏天舔著冰淇淋,清涼無比,身心舒暢。

紀錄真實,凝視更細微的自己

問:讓讀者展讀一本充滿喜悅的書,這種感染力,就是書重要的意義之一。而在這許多故事分享的同時,我相信也紀錄了您一段人生學習的過程。

答:我喜歡學習,更喜歡分享,如果我的成長與喜悅,能讓別人看到了靈光一閃,也去投入某種新事物,因而增加了生活的甜美;或者鼓舞人們在生命低潮時,去做一件讓自己高興、有希望的事,因而走出低潮,我覺得那就是最大的價值,也是我野人獻曝出書的初衷。

其實,出書對我而言是一種「整理」。這本書中有一部分的篇章是六、七年前的專欄稿,這正是很有意思的地方。我可以藉此檢視那時的我與現在的我,我進步了嗎?或者退步了?當年大家看到的張淑芬,是一個以五十七歲之齡出嫁的女人,現在我已六十五歲,八年的歲月過去,文字牽引出一部「銀髮族的成長史」。不論呈現得好或不好,這都是我曾經走過的聲音。

問:分享是一種向外的傳輸,以您一向的細膩感性與內觀領悟,誠如您前面所講的自我檢視,當出書過程中觸及更深層的自己,您看見什麼?心念上有什麼轉變嗎?

答:如果書是一個Baby,這個Baby成長的一切滋養,是我這幾年點點滴滴灌注進去的。對人、對事、對自己的觀察,種種一切如果沒有透過文字的記憶,我想我不會記得那麼細膩。人要徹底了解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總是從別人的眼光看自己,從自己的起心動念看自己,唯有在拋開種種掩飾,誠實地、深刻地凝視自己時,真實才會浮現出來。我們是不是喜歡自己?能不能接受別人的眼光,哪怕是一種誤解?當我們的心接收到這些訊息,有的人會逃避、有的人會排斥、有的人會接受,而接受才能有所改變。

以出書而言,剛開始的確是一種被動的促成,我只是把文章集結,把自己的創作或行動做一個交待,一步一步構成到可以出書的階段。但是後來,我發現到「紀錄」的意義,生命的階段性回顧其實是一種自我深化。我認為,每一個人的過去都可視為價值連城的寶山,能挖掘出許多珍貴的寶藏。

問:這的確是一個令人雀躍的體悟。

答:所以,我現在很珍惜這本書出版的整個過程,因為它讓我看到一些以前忽略的事物,讓我對自己的認識更細膩,自然也對外界、對他人能有更細膩的同理心。因此我現在很鼓勵大家把自己的所言、所行、所思,透過各自喜歡的形式,比如文字、畫畫、攝影、音樂、工藝…等,隨時紀錄下來。剛開始可能比較粗糙,但靜下心來完成之後,經過再回憶、再咀嚼,就會發現更多深入的細節;更重要的是,會在某個剎那間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這大概就是打開了深層記憶以及佛教所說的與生俱來的智慧吧。

化為動能,進行式的力量

問:據我所知,從最初談起要出書到現在,至少經過二年以上的時間,這當中您一直猶豫、自謙不足。其實我認為,出書就與您到阿里山去協助部落重建是同樣的精神,社會公益是以善念啟動善念,出書也一樣,當讀者從文字、從繪畫中產生心靈的共振,對人心提昇也會有直接的效應。

答:就是從這個角度思維,所以覺得這是我該做的,而且樂意去做。要出這本圖文書,我覺得自己不是畫家,畫得不夠完美,起初實在不敢獻醜。學畫本來只是給自己一個創造新狀態的機會,好玩,新鮮,到後來似乎也結出了青澀的果實。

畫畫真的讓我深入內心,在許多時刻裡把自己安定在畫架前,靜靜內觀。很粗糙浮面的事、在匆忙中完成的事,與細嚼回甘是完全不同的層次。事實上我們在忙碌的腳步中對自己了解並不深刻,但如果有一個主題的設定,比如我要創作一幅畫時,自然就會集中火力,把這個主題放在自己隨時隨地的思維中。眼睛看到的、腦子想到的、心裡感覺到的,都聚焦在這個主題上,如此作品才能浮現深刻而有層次的效果。這本書裡的四十多幅作品,是我的繪畫第一次結集,也是首次嚐試以圖文連結,來說自己想說的話。

以我這個年齡而言,生命已經走過三分之二了,如果我可以分享走過的心路歷程,傳遞一些有意義的訊息,藉這本書,鼓勵一些對新事物心動而未行動的人,為自己的生命軌跡留下紀錄,也許我的經驗會幫助某一個人產生某一種很好的起心動念。要是能產生動能的匯流,就是社會上一條很美、很有力量的長河。

深邃的老師,繽紛的同學

問:您曾形容自己是從繪畫的素人狀態入門學習,現在才短短三年多,您已累積了一百多幅作品,我想這樣的創作能量,一定是得自老師很大的鼓舞與教導。

答:我有兩位繪畫老師,一位是葉繁榮老師,另一位是黃敏俊老師。

葉老師是國內以田野寫實風格知名的畫家,他一直以「創作」的型態經營自己,在他筆下所描繪大地田園的人、事、景、物,常有一股寧靜、和諧的氛圍,是感性也是一種人文抒情,十分動人。他的教導很有耐心,足足用了三個月的時間讓我們認識色彩,循序漸進地引導我們在畫布上學習。他讓我們做很多筆記,然後照著一步一腳印奠定根基。

葉老師清楚看到我從入門以來一路的轉變,對我的評語是——「用色用筆膽大敢為」。他的色彩非常穩健,而我的色彩飄忽不定,可是葉老師不侷限我。他讓我隨性發揮,因為他覺得我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思想,這種率性,假以時日也許才能成氣候。

作為葉老師的學生,我們最享受的是與他一起親炙名畫。每當有任何重要畫展,比如前年的「米勒」、「阿卡迪亞」、今年的「梵谷」,葉老師都會先讓我們閱讀相關書籍,共同研討後,再帶到展覽現場,一幅一幅引導我們去觀賞、並啟發我們去感受。

葉老師不但在繪畫上很有造詣,也兼具修行人的氣質,他長期探討生命和諧自然之道,心靈的修為很深。許多時候我畫不出來,向他請教時,他也不一定回應我,他讓我自己找路,很真實地歷練必經的過程。

同樣具備藝術熱誠的黃敏俊老師,對光線的見解與體會特別敏銳。多年來他專注在光與色的探索上,以橘紅、黃色與翠綠為繪畫的色彩主軸,並捨棄藍色顏料,建構出一套呈現自然光的色彩理論。

黃老師經常外出寫生,在自然中汲取靈感,我雖然無法常常跟著老師出外創作,但從他身上得到許多啟發。他認為一位藝術工作者,光有技法只能成為畫家或畫匠,把想法及情感融入創作中,才可能成為藝術家。黃老師隨著時間的流轉,對自我與社會環境的體悟不斷變動,反映在畫布上的成果,形成他的畫風多元、創作多變。這股源源不絕的藝術能量,對我這種不斷求新求變的學生而言,真是大受鼓舞,我感覺自己受到深刻的了解。

黃老師是一位基督徒,藝術對他不只是創作,更是一種追尋宗教與哲理的過程。在黃老師的繪畫班裡,也有小小孩來上素描,我看到他對孩子很有愛心與耐性,把每個孩子都當成最重要的對象來教導,不因年紀小而敷衍了事。這讓我很敬佩。

黃老師的「秋刀魚藝術中心」,不斷引進國內外藝術創作,每個月固定換展,所以我們經常都能欣賞到不同的畫風,受到藝術能量的挹注與薰陶。

問:在您上課的繪畫班裡,同學相處是如何的一種氣氛?

答:我的同學們各具特色、風格繽紛,有的人已具備十多年繪畫功力,有的人立體感強,有的人色感獨特。大家即使畫同一個主題,也各有神韻。其實,班上同學要同時到齊很不容易,每次上課總有人出國,總有人要出席重要行程。大家因繪畫結成同窗好友,課堂中除了用心在畫布上,我們也會花些時間開心地交談或吃吃零食,真是趣味盎然。這種活潑熱絡的學習之樂,延續為回家之後的各自用功,我想唯有在安靜的時刻,自我的揣摩與修練才真正開始。

進行中,喜悅未完待續………

問:創作說來都是苦樂參半,有時昏天暗地,有時寂天寞地,有時歡天喜地,您在完成一幅作品時,是如何的心情?

答:我創作每一幅畫,最開心的時刻就在老師說,可以簽名了!這表示老師認可它達到一個基本的完成。但是,以我對自己作品的看待,我總是不知道何時是真正的完成,因為我永遠不知道創作是不是完美了?簽上名只是意謂著,我與這幅畫的關係暫時中止,但很有可能,也許過了半年,也許過了幾個星期,又會被我添上新的筆觸,甚至全部塗掉從頭開始。

完成一直是無法真正定義的。

即使如此,暫時中止的狀態,也還是讓我感到開心。因為,那幅畫已經把我心裡的想法表達完盡,我已無話可說,把它暫放旁邊,我又可以開始創作另一幅畫了。由全新的思維、全新事物的感動,以完全自由的心境,去進行另一次的體驗,於是,另一幅畫作就慢慢在畫架上浮現。但是,對前一幅畫的緣分是中止而非終止,仍然有某種牽腸掛肚,何時有新的驚喜觸動、再續前緣,無法預知,所以永遠處於進行中,喜悅未完待續………。

摘自《畫架上的進行式》序

張淑芬 作者

張淑芬,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夫人。從事公益活動多年,關懷婦女、兒童、社會弱勢,兼及教育、環保、文化美學。 目前擔任偉儀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台積電志工社社長、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敦安基金會董事、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


2010/05/31

BLC057

天下文化

平裝

15x21cm

黑白

9789862165423

255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