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養

在維也納,慢慢教孩子
優惠價
85
$238
優惠價
75
$210

在維也納,慢慢教孩子

一位媽媽的德式教育觀察

書籍介紹

在維也納:

● 教育的本質,不只在教孩子人學會操作什麼,而是要如何「體驗」生活。沒有成績單,只有人生的功課,從小學習。

● 幼稚園,只要好好玩就好。孩子在每個角落各自玩著,誰也沒去吵誰。允許不同的遊戲在同一時間進行,是一種從容,一種順性的發展,更是種尊重!

●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把要教孩子的事,不著痕跡的藏在遊戲間,透過極其自然、不造作的生活哲學氛圍,讓孩子在不知不覺間學會了!這,就是人性的教育。

● ​女性最高一個月可領近台幣10萬的育嬰津貼;孩子出生後至兩歲半,每個月可享有台幣兩萬八千元的育兒津貼,之後每個月享有台幣六千元的教育補助津貼,一直到小孩十八歲。

維也納,音樂之都;一個重視傳統、傳承及人文素養的國度。

教育,一個困惑著世代台灣父母的問題;人的價值、尊嚴,該如何從小培育?何時能看到從容大度的台灣孩子在自我實踐的道路上自信邁進?何時能看到台灣的孩子在扶弱之際,同時對人性不公處,發出凜然之聲?台灣的孩子能不能擁有一種深沈的勇氣和慧眼,在芸芸眾生裡,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人品?

作者在本書中,分享了自己二十多年來在維也納,對於德式教育的所見所聞,藉生活化的例子,對照兩方觀念上的差異,以及台灣父母可以汲取他人優點之處;由人格養成延伸至文化觀察與社會價值觀的形成;希望提供國內父母、教育者深思,到底如何做,才是真正的「打自心底為孩子設想」。

推薦序 順孩子的天性,才是真學習 洪蘭
推薦序 什麼樣的遊戲環境,織就什麼樣的童年? 宇文正
推薦序 尊重,生命豐富的開始 徐光蓉
自 序 要不要學琴?

1.眼光看得遠,孩子的基礎才會穩
牙牙學語
孰生孰疏?
我不喜歡去幼稚園!
這是我弟弟的
應變?獨立?
馬丁先生的選擇
理性的批判

2.比成績更重要的事
遊戲天地
讓童夢成真
是遊戲,也是藝術…
色彩的邀約
另類PISA
阿波羅的少年詩歌

3.對媽媽和孩子的用心,永遠不嫌多
人民保母
維也納的愛彌兒
媽媽們的驚嘆
幼稚園的燭光午餐
給所有媽媽的禮物
童心未泯
百萬的承諾

4.有文化,才有傳承
歌德的請柬
人子.魔笛
孺子大學
誠實與正直
讓兒歌,只是兒歌
無懈可擊的貴婦
文化護照
上善若水

後記

要不要學琴?

洪雯倩

不練琴,真的都是孩子的問題嗎?一定是孩子懶惰、浪費金錢、叫不動……?我們真要如此一味指責孩子的感受嗎?

或許父母們該先「誠實」的捫心自問:今天,我讓孩子學琴的動機是什麼?

是一種身分表徵、彰顯社會地位的工具?還是為了孩子的文化素養、靈性蘊涵?也許,我們會聽到:「當然是為孩子好啊!增加氣質,培養才藝,當今誰不上才藝班啊?!」

以前的台灣--至少我小時候--大部分的人都認為,不會唸書的人才去學彈琴跳舞畫畫。不過,當一個社會富裕後,就會開始對「文化」產生需求。隨著時間,對藝術的觀點會漸漸改變,開始出現藝文活動,開始有美術館、公園、音樂廳的興建,最後,不論是附庸風雅也好,醉心藝術也罷,文化的筋脈會熱絡起來。這是放諸四海,人在飽暖後而思禮儀的皆然現象。 

但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內涵,藝術風氣,文化素養,是以何種氛圍呈現呢?是看音樂廳、美術館的多寡而定?還是藝文活動的節目數量?抑或學琴人口的多寡?甚或以孩子所彈奏曲目艱深大小而定?

對於學習音樂,如果為人父母者心中有一絲想把孩子當作競爭、博得面子的工具,或隱約有著想藉此滿足自身內心虛榮的話,那,請留步,請高抬貴手吧!

文化風範,應該是一種令人如沐春風的感覺!像三月天的陽光,像淡淡的花香拂過雙頰一樣,不著痕跡,但會令人回味再三。

藝術風氣,應該像是不經意瞥到繆思女神那回眸的一笑吧!掌管藝術的希臘少女,巧笑倩兮的風韻會令人一生無悔追隨的。

至於文化素養,應該是舉手投足之間的一種知書達禮、禮遇婦孺弱者、關懷人性的斯文彬彬吧!接著,會把對琴棋書畫的涵養「藏」在胸臆之間,不露痕跡。 

摘自《在維也納,慢慢教孩子》自序

順孩子的天性,才是真學習

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這是一本觀察入微、寫的很實在的教育好書,作者的理念非常正確,表達方式也很直接,很多地方都是一針見血的直搗問題核心。例如,父母最困擾的就是孩子故意不練琴,作者說,那是老師的關係,乍看之下,令人一驚。但細想一下,的確沒錯,老師的教法常常左右著學生對這個科目的喜好,只是我們通常只責備學生,很少去檢討大人。盧梭兩百多年前在《愛彌兒》一書中說,「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去觀察孩子在遊戲時所流露出來的天性,然後讓他順性發展」,若是教法不得當,不能順孩子的天性,他當然不肯練琴了。

台灣現在國民所得已達到一年兩萬美元了,在富裕後,有能力的父母開始拚命栽培孩子,要他出人頭地。在講究人際關係的二十一世紀,氣質風度就變成學科以外的第二目標。不幸的是,富足並沒有提升我們對藝術的了解,台灣到現在沒有真正認識什麼叫藝術,大部分的父母會逼孩子練琴,因為花了學費就要有績效,忘了美感是要在藝術環境中慢慢培養出養的。對藝術,我們用「薰陶」兩個字,因為它快不得。藝術更不能量化,不是用每天練幾遍、練幾個小時來做標準,藝術不是形式,它是靈性。

摘自《在維也納,慢慢教孩子》推薦文


什麼樣的遊戲環境,織就什麼樣的童年

宇文正 聯合副刊主任

老師們需要新觀念,事實上許多老師與時俱進,並不封閉,問題是家長呢?主持教育的政府單位呢?洪雯倩這本《在維也納,慢慢教孩子》,闡述的主要是歐洲的教育理念,且更著重父母本身的態度,以及官方的做法。

談到歐洲的教育理念,不得不談盧梭的《愛彌兒》,那是西方第一個完整的教育哲學論述,「不管階級,不問年齡,凡對於稱為人的都當盡你們的真情。離開真情,還有什麼智慧可言呢?愛護兒童,請鼓舞他的遊戲,他的歡樂,和發揮他可愛的本能。」這是盧梭主張自然教育的精義,雖然時隔兩百餘年,社會變化劇烈,早已不是盧梭那個「小孩有一半死於八歲以前」夭折率極高的時代了,但我在這本闡述維也納教育的書中,感受到的仍是崇尚自然教育的愛彌兒精神。在童年時光裡,遊戲是為人生的第一要務。洪雯倩此書,從語言、閱讀,從音樂、戲劇欣賞,從廚房裡的玩樂種種生活小事,表達的無非是:什麼樣的遊戲環境,織就什麼樣的童年。至於那些深信讓孩子「贏在起跑點」而剝奪孩子遊戲時光的父母,唉!你的孩子沒有童年,還沒有贏,他已經失去了起點。

摘自《在維也納,慢慢教孩子》推薦文


尊重,生命豐富的開始

徐光蓉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政府透過制式教育培養出服從、不挑戰權威、不習慣思考的下一代,如此可以輕易指揮這些聽話的國民,有效率的朝既定政策發展。如果國家只有唯唯諾諾、服從性高的百姓,面對迅速變化的國際情勢,誰能帶領國家穩健的面對困境,走出危機?致力於追求可看見的效率,才是台灣未來的危機所在。

尊重!尊重幼兒,只要稍微留點時間,他們就會像紳士淑女般用餐;尊重個人興趣,醫生可以成為鐘錶師傅,肉販成為偉大的作曲家;尊重弱勢,人不會因身體缺陷,際遇阻礙正常生活;尊重自己的母語,才可能體會語言的美、脈絡,才會觸類旁通。

許多人對現今台灣社會不滿意,就應該從教育開始,慢慢的學習尊重,尊重孩子,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尊重環境,讓生活豐富多元有趣;未來,不需算計。

教育孩子其實有很多方式,雯倩的書,會讓人不禁思考:如果過的是不一樣的童年,生在不同國家,會不會有不同的人生?這書,值得您一讀再讀。

摘自《在維也納,慢慢教孩子》推薦文

洪雯倩 作者

維也納國立音樂大學演奏家文憑暨音樂學博士;西班牙巴塞隆納Maria Canals國際鋼琴大賽文憑獎,奧地利尼采協會永久會員。

曾任交通大學音研所、台灣藝術大學、淡江大學助理教授;《自由時報》專欄作家,定期為《表演藝術雜誌》撰稿。

著有《傾聽--維也納人文記事》允晨出版社(2006)等書。


2011/10/31

BGF027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2168363

219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