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本書入圍2011年曼布克獎決選名單
那年冬天,謊言如降雪般輕盈美麗,至今我仍深深迷戀……
雪仍然下著,在白晝、在窗外;在黑夜、在心裡。
尤其在我閉上雙眼以後,前方的路更加寒冷泥濘。
在俄國經濟因石油工業而崛起之時,錢潮不斷湧入,新興的俄國企業集團彼此瘋狂廝殺,俄國人的道德逐漸無底線的敗壞……。謀財害命、美人計、貪汙腐敗、非法併購……等案件層出不窮,英國年輕律師尼可拉斯因為愛情而將自己的前途與良心陪葬。
那年九月,他在莫斯科的地鐵站遇見了美麗女子瑪莎,也遇見了人生的新可能,但眼前出現的誘人機會使他的道德羅盤暈轉迷失,失去方向感。他以為自己有能力讓她幸福,他以為愛情便是人生最好的理由,於是一步步走進蒼茫的寒冬,也走進毫無方向、掩藏了罪惡的大雪之中。在這個國度裡,有快樂主義和亡命之徒,有腐敗和仁慈,也有神奇小屋和墮落夜店。然而,一切的祕密,唯有在深雪融化之後才會浮現……。
《融雪之後》是一則關於愛情和道德淪喪的故事,令人心寒。文字如詩般精緻細膩,述說一個英國男子的深情與愛戀,明知真情之不可得,卻還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他的自欺欺人、痴心妄想、心甘情願,最終也只留給他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往。然而,即使身敗名裂回到英國,他依然無法忘懷那段俄羅斯的傷情歲月。「每當我想起這段回憶,心中難免會浮現罪惡感。但我心中浮現的絕大部分是失去的感覺,這才是最叫我心痛之處。我想念敬酒和白雪;我想念午夜保伐路上閃爍的霓虹燈光;我想念瑪莎;我想念俄國。」
愛與罪,纏繞不已。讀來令人動容。
「米勒的小說處女作,氛圍一流……文字優雅,細節精準。」
——《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米勒是捕捉小細節的高手……《融雪之後》以力量和詩意襲擊你所有感官,讓你驚愕不已,欲罷不能。」
——蕾拉.塞納,《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米勒的第一本小說,充滿藝術氣息……傑出地掌控敘事語調和個性描寫。」
——約翰.道格戴,《週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節奏明快,蘊含強大能量……並提出強有力的危險警告:當你把視線聚焦在某樣事物上太久,就會開始視若無睹。」
——約翰.奧康奈爾,《衛報》(The Guardian)
「一本強而有力、在道德上複雜糾葛的小說,發生在你我難以想像的國度。小說本身映照出墮落的軌跡:米勒編織出溫柔浪漫的都會魔咒,讓讀者不由自主一步步受到吸引,參與事件成為共犯,而事件終將灰飛煙滅,令人驚奇、感動而震驚。《融雪之後》是非讀不可的小說。」
——羅伯.J.魏希瑪,加拿大《艾德蒙頓紀事報》(Edmonton Journal)
英國薩里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肄業。現專事翻譯,譯有《爺爺的微笑》、《夢想教室》、《日落之後》等書。
2011/06/23
BLH091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2167601
295
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