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命的期待和追求,人人各不相同,
如果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裡,竭盡全力的活著,
讓人生沒有太多未竟之憾,
臨終之際,自然可以自在平靜,
不帶任何懊悔的跟世界揮手道別。
如果我們可以讓自己的人生少一點後悔,
在生命即將結束的那一刻,
就不會感到絲毫悲傷。
從事安寧緩和醫療工作的作者,在陪伴臨終患者度過肉體煎熬的同時,也紀錄下了他們的心情。
這些患者,有人因為過度相信自己,未能接納他人的意見,而感到懊惱,有人為了一輩子拚命工作,無暇培養自己的興趣,而後悔萬分;相對的,有人因為已經談過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愛,所以可以帶著美好的回憶,踏上生命歸途,也有人終於克服自己執拗的個性,向心愛的家人開口道謝,安詳離世。這些深沉的懊悔與淡然的喜悅,分別為他們的生命畫下了不同的句點。
當生命走到盡頭時,你又會為了什麼樣的事而感到後悔或滿足呢?
面對死亡時,許多人確實會領悟到「活著」這件事有多麼可貴,但是,只求活得久、活得健康,並不是人活著最終極的目的,唯有竭盡全力地活出自我、追求夢想,臨死,才不用為自己所錯過的一切感到後悔。
1000名臨終病患,用自己的生命殷切細訴人生的價值與真義。
身為臨終醫療專家的作者,曾經陪伴過1000名以上的病患度過他們人生的最後一程。在那些日子裡,身為醫生的他發現,除了病痛之外,許多病人同時也受到各種後悔情緒的折磨,雖然現代醫療技術可以減輕患者肉體上的痛苦,卻無法消除他們心靈上的不甘與懊悔。於是,作者決定將這些令人深感後悔的事記錄下來,希望能透過這一個個的動人故事,刺激讀者們進一步思考,在自己的生命中,哪些東西最值得珍惜,哪些東西根本無需在意,在人生即將步向終點之際,又有哪些非做不可的事,進而在身心都尚有餘力的時候,可以盡全力地追求生命的真義與自己的夢想,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1976年生,日本茨城縣人,畢業於岐阜大學醫學院。安寧緩和醫療醫師、日本消化系醫學會專科醫師、日本內科學會認定內科醫師、日本尊嚴死協會生前遺囑(LW)合作醫師,2006年度笹川醫學醫療研究財團安寧緩和醫療醫師培訓課程結業。
在完成內科專科醫師訓練後,以當時全日本最年輕緩和醫療醫師身分,在京都市左京區日本浸信會醫院的安寧療護中心服務;也曾服務於東京都世田谷區的診所(居家療護支援診療所)。2010年起,服務於東邦大學醫療中心大森醫院安寧療護中心。
著有《人生最後一件大事》、《告別生命的盡頭》、《人生必修的10堂生死課》等書。
自由口筆譯工作者。翻譯作品散見推理、文學、設計、童書等各領域,並從事藝文、商務、科技等類型之同步口譯、會議、活動口譯。
臉書專頁:譯窩豐www.facebook.com/interjptw
第一章 健康、醫療編~臨終前後悔的25件事①
1 不重視健康
2 沒有戒菸
3 沒有表明自己的生前預囑
4 看不清治療的真義
第二章 心理篇 ~臨終前後悔的25件事②
5 沒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6 沒能實現夢想
7 曾經為非作歹
8 一輩子受到感情操縱
9 沒能對他人體貼
10 深信自己是最好的
第三章 社會、生活篇 ~臨終前後悔的25件事③
11 沒有決定如何處理遺產
12 沒有計畫自己的葬禮
13 沒有回故鄉
14 沒有吃好吃的東西
15 全心工作沒有時間培養興趣
16 沒有到想去的地方旅行
第四章 人際篇 ~臨終前後悔的25件事④
17 沒能見到想見的人
18 沒有談過刻骨銘心的戀愛
19 沒有結婚
20 沒有生孩子
21 沒讓孩子結婚
第五章 宗教、哲學篇 ~臨終前後悔的25件事⑤
22 沒有留下自己活過的證據
23 無法超脫生死的問題
24 不知神佛教誨
第六章 最終篇 ~臨終前後悔的25件事⑥
25 沒有對所愛的人說「謝謝」
結語
「櫻花會不會後悔呢?」
有一天我突然冒出這個念頭。
走過千鳥淵盛開的櫻樹下時,一片花瓣翩然飄落。大部分人都不會注意到飄落的花瓣,只是逕自地往前走。
又或者是家門前的櫻花。在春天輕柔的陣雨過後,整朵花就這麼散落一地。
等待了一年,才終於開花,卻又隨著陣陣的微風而凋落。這其中難道沒有後悔嗎?花朵最光彩奪目的盛開時期,幾乎也等同於凋謝。這樣的生命中沒有遺憾嗎?
某個晚上,我家門前的櫻花也到了凋謝的時刻。轉瞬之間,剩下的花瓣也隨著剛剛才飄落的花瓣,隨風搖曳落地為伴。通往玄關的石板路上,鋪滿了一整片的粉紅色花瓣。看著這樣的情景,我不禁要想,櫻花心裡是怎麼想的呢。
然而,很不可思議地,我在這當中並沒有感覺到後悔的心情。跟人短暫的一生相比,櫻花的生命更加短暫,但是我卻感覺不到其中帶有悲傷。
為什麼。
我想是因為櫻花竭盡全力活過的緣故吧。無論生命長短,都完成了盛開綻放的使命。
那麼人呢。
人類也經歷過連要存活下去都很艱辛的時代。古人一定是把人的一生投射在櫻花上了。先凋落的櫻花和後凋落的櫻花,凋落的時間其實相去不遠,而人的生命也是一樣,每個人都快步跟上,毫不遲疑。
醫療雖然拉開了人和死亡的距離,但是自然永遠都會指向生命的真實。萬物總有一天會滅絕,但是在能力可及的範圍內努力活得精采,這樣的生命裡才沒有後悔,這就是生命的真理。
我想櫻花的後悔一定遠遠少於人類。我凝望著這些花瓣,同時在心中祈禱,希望人人都能走過一趟後悔很少的人生。
堅持到底,必有收穫
無法實現的夢想。
人總有各種夢想。但是這其中有多少能夠真正實現呢?
現實永遠非常殘酷。年輕時覺得擁有無限的時間,只要有心就可以達成任何目標。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無所不能的感覺卻一點一滴地消逝。
但我還是要告訴各位,只要還懷抱著夢想,就有可能實現。一旦放棄,可能性就變成零。可是如果堅持不放棄,可能性就不會是零。
仔細想想,比起夢想沒有實現、無法實現,在死前會更讓人後悔的或許是沒有為了實現夢想而竭盡全力吧。雖然這僅僅是我個人的感想,但是我總覺得,只要能長久堅持同一件事,一定會帶來某種好的結果。
有一位琴藝出色的女性,雖然當不成鋼琴家,但是她最後的演奏卻讓病房裡的患者們淚流滿面。即使無法實現當鋼琴家的夢想,她還是希望自己的琴聲能為別人帶來活力、讓人感動……,而這正是她長年懷抱這個夢想的結晶。
即便是職業鋼琴家,要讓聽眾感動落淚也絕非易事。如果只看這一點,她的演奏已遠遠地凌駕了職業鋼琴家。
人要活得像人
說來簡單,但是要長久持續夢想或熱情,其實並不容易。人會逐漸老去,可能性也隨之減少。在這過程中要持續懷抱夢想和熱情,需要比年輕時更強大的力量。
即使面對殘酷現實的煎熬,依然相信前方必有光明繼續勇往直前,這不是一般地困難。但也因為如此,「追夢人」的存在才如此難能可貴。這也是一種能帶給旁人感動的人生。
因此我更加覺得,人並不是因為沒有實現夢想而後悔,而是因為沒能持續做夢而後悔。如果曾經竭盡全力追夢,最後因為無計可施、彈盡援絕而只好放手時,後悔或許也會少一些。
若是在不上不下的階段結束,或許就會覺得遺憾。
另外,如果沒有了夢想或熱情,那麼就只是在消耗生命而已。
人生在這個世界上、繁衍子孫,以及為了存活而吃飯、睡覺,都只不過是生物的既定路線。也就是說,這些行為並不見得帶有人類的特質,也算不上人類特有的活動。
人要活得像人,或許就是要跳脫這些生物的枷鎖。當人懷抱著夢想或希望而活著時,才能真正活得像人。而為了實現自己的理念,長年累月醞釀想法,也可說是人類特有的行為。
當這樣長久守護的夢想發光發亮時,一定能照亮一個人的生存之道。如果直到人生最後一刻都能握有這樣的夢想,即使無法實現,至少也能減少後悔。
摘自《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1000個臨終病患告訴你人生什麼最重要》
「醫生,您曾經後悔過嗎?」靜靜躺在病床上的你,這樣問我。
「你說……後悔嗎?」
「嗯。」
疲倦到似乎稍一鬆懈就會闔上眼皮的你,跟強烈的睡意搏鬥著,彷彿要擺脫「諸般雜念」般,用力地點了點頭。
「後悔?」
「對,醫生你沒有後悔過嗎?」
我的左手輕輕握住從肩頭垂下的聽診器聽頭。沁涼的感覺從手心傳入,通過脊髓直達大腦。
「當然有啊。」
「有嗎?」
「是啊,後悔的經驗……可不少呢。」
如果各位認為,因為我身為醫生所以沒有任何後悔,那可就錯了。因為理想主義者或浪漫主義者,總是必須和事與願違的現實,還有這種現實所帶來的後悔奮戰。
從這層意義來看,我可以說是後悔高手。站在安寧緩和醫療的最前線,面對一連串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每天都面臨了「要是那樣做就好了」、「早知道我應該這麼說的」,諸如此類工作上的後悔。
我可以感覺到自己臉上不自覺地慢慢綻放出微笑。這不是自嘲,而是一種瞭然於心的覺悟——我只是個凡夫俗子、一個煩惱不斷的普通人。
「其實我幾乎一天到晚都在後悔呢。」
聽見我再三地這麼回答,你也稍微露出微笑。
「是嗎?」
你似乎安心了一些,聲音也慢慢恢復平靜。
「是啊,那當然啦。」
……仔細想想,到目前為止我聽過多少次相同的問題呢?
我的工作是緩和醫療,主要目的在於減輕癌症末期患者身心的痛苦。至今已經陪伴大約千位病患走完他們的最後一程。
癌症末期會出現許多痛苦的症狀,因此利用藥物緩解患者們與日俱增的痛苦,占據了我大部分的工作時間。
末期病患最先面臨的折磨,是身體上的痛苦,而我就是解除這些痛苦的專家。
但另一方面,即使減輕了肉體上的煎熬,要消除一個人心靈上的苦痛,卻相當困難。
每當遇到患者向我傾訴心靈上的痛苦時,我也經常感到迷惘、煩惱。因為聽到患者說出一些絕不可能解決、或是不大可能解決的問題時,我卻束手無策。除了赤裸裸地以同樣身為「一個人」的角度,與他們坦誠相見、聽他們傾訴之外,我一點忙都幫不上。這種時候,連我自己都能察覺自己臉上的表情有多麼陰沉。
你剩下的日子,可能短到以週計算。也就是說,你只剩下幾個星期的時間能夠活在這個世界上。
慢慢地,你的身體再也無法自由活動,不能隨意行走,連在白天睡覺的時間也愈來愈多。靠著增加睡眠時間來彌補日漸衰弱的體力,是末期病患常見的現象。換句話說,你的思考能力也比以前更遲鈍了。
身體還健康時,輕輕鬆鬆就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已經無法輕易解決。假使你的後悔來自人生中還未解決的問題,那麼要免除這些後悔可能相當困難,聽著這些故事的我,也只能一起承受這些後悔帶來的痛。
我乾嚥了一口口水。
但是,我絕不希望你帶著後悔,就此死去。
我端坐正身,鄭重地問。
「你後悔的是什麼呢?」
你慢慢地開了口。
「我後悔的是……」
人,是與後悔密不可分的生物。
事實上,在我接觸過的患者中,或多或少都懷抱著某些「未竟之事」。所以儘管程度有別,但大家都曾經後悔過。
然而,後悔的程度卻有很大的差別。其實道理很簡單,活著時總是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的人,後悔自然比較少。以為自己明天就可能離開人世的人,在有限的時間裡會竭盡全力活著,也希望把每一天都做到最好。這樣的人最了解,每次相遇都是唯一。
累積了數百樁病例後我發現,或許每個人心裡的後悔,或者人生中未能解決的問題,種類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簡而言之,人會後悔的內容其實大同小異,大致上沒有什麼差別。
既然如此,如果能事先告訴大家在臨終前可能會覺得後悔的事,讓大家能趁著身體還健朗時及時完成,不是很好嗎?這本書的誕生就是來自於這樣的想法。為了不在人生中留下遺憾,趁著身體健康時把該做的事都完成吧!這就是我的期待。
實際上,在臨終之際還能抬頭挺胸對我說「醫生,我已了無遺憾」的少數患者,似乎比一般人更早開始就預做「準備」,以求不留下遺憾。他們面對人生的態度,就是不留下問題,這麼一來自己不管何時死去,都能儘量減少後悔的可能。
的確,比起到了末期才來補救,在還沒有生病前、身體還健康時去實現或完成種種心願,當然最為理想。
在本書中,我將舉出末期病患曾經後悔的實際案例加上檢討,分享二十五項最具代表性的煩惱。
希望各位讀者能及早完成這些課題,設法事先做好準備。如此一來,你的人生就不會留下太多的後悔。
摘自《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1000個臨終病患告訴你人生什麼最重要》作者序
◎王浩威、李家同、楊聰財具名推薦
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級醫師暨楊聰才診所院長 楊聰財
喜歡看書的朋友一定會發現,這兩三年書店裡出現了很多「幾歲前一定要下定決心完成幾件事」「這輩子一定要去的幾個地方」「在多少歲前一定要存到幾桶金」…透過閱讀這些書,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人們渴望追求更美好的生命價值。
但閱讀《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這本書,卻讓人有些感傷,因為這本書講的是到生命終點前,人們無盡遺憾的事情。
當死亡來臨時…
國際知名生死學大師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在1969年《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一書中提出絕症者面對生命結束有「臨終哀傷的五個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多年來,許多專業者證明這樣的五個階段不只適用於面對死亡,也同樣適用於人們面對生命歷程中的各種災難,因此國際心理學亦稱此為「庫伯勒.羅斯模型」。
事實上,在醫院臨床上、在我個人生命裡面對親友的死亡,都會走過以上的歷程,但所見則是「沮喪離開者」多於「接受離開者」。
活在此刻的您,有後悔的憾事嗎?
在抵達生命終點時,沮喪地離開者恐怕就是本書作者所提到「死前會後悔」這類的事情。
本書作者大津秀一為日本緩和醫療醫師、日本消化器病學會專門醫師,並於京都市左京區日本浸信會醫院的安寧緩和中心服務,從事第一線安寧照護醫療救治的工作,大量接觸各種面臨死亡的個案,並繼而完成本書。
在其所寫作整理的「死前會後悔25件事情」(但想來應不只25事…)裡,部份的事,就算是此刻健康活著的人想努力去做,也不見得能事事如意;或者是說當真要努力去完成這25事,好讓自己活著不遺憾的話,恐怕也將經歷各式辛勞痛苦的事。
要如何活得自在、不後悔?
醫療與科技進步,人類開始與天爭命,延長壽命,但在此同時,這個世界亦面臨急遽的改變,不只是社會生存的競爭,我們也面臨各式天災人禍的考驗。
如何讓生命活得自在不後悔,作者大津秀一寫了幾個他所觀察的現象:溫柔的人可以少後悔、有宗教信仰的人有依靠。
就我自己生命經驗的體會是:溫柔的人,也是懂得愛己愛人的人,如此活著的人,在情感的關係裡,較為完滿,所以面對生命的考驗,甚至面對死亡,都能夠較為自在。而有宗教信仰的人,在內在情感上,面對死亡,除較能走入庫伯勒.羅斯所談臨終前的第五個階段「接受」;另一方面,在其走入死亡的過程,也都可以明顯看到因信仰力支持一個人,可以有品質、無恐懼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歷程。
感謝天地、感謝親友
閱讀本書,我個人則甚喜愛作者所寫的最後一個篇章「對所愛的人說謝謝」。
不只是日本,在台灣,我同樣覺察到這個時代裡,教育裡嚴重欠缺的情感教育。
清朝官場現形記筆記小說裡有段話說「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掉淚」,所講的就是人們總是要到最後一分鐘,仍「心有不甘」地去接受那必須接受的事情,那麼,倘若要面對的是臨終走得突然,突然到來不及讓人去理解與接受呢?
本書最後篇章的老教授,在臨終前的最後幾小時,開口向關心疼愛自己的兄長道謝,不僅最後走得自在,其兄長亦感動地接受這樣的禮物。
但我們能確定自己會是那個老教授,來得及和所愛的人道謝、來得及和所愛的人說再見嗎?
完整的生命功課,除了自己以外,還包括那些與我們生命緊密相連的親友們。我們不只要學習活得自在、走得不後悔,我們也要學習感謝這個世界,感謝生命道路上一路與我們相伴的親友。
這樣的感謝,不是臨終前才開口,而是在生活的每一天,不管是透過口語、或是文字,我們都要常常打從心裡地和親友們說出「我愛你」、「謝謝你」。
生命是那些令人屏息的驚豔時刻
身為醫師,和其它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必須經常地會面對生死的功課。
大津秀一醫師透過理性的論述、感性的故事,完整地寫下他所體會的生命功課。
而我對生命的體驗,對面對死亡的感受則是:生命得之不易,那麼就讓我們活在當下,真切地活在當下每分秒。因為如以犀利、幽默語言而著稱於的美國知名節目主持人喬治‧卡林(George Carlin)所說:"Life is not measured by the breaths we take, but by those moments that take our breath away"。(度量生命不在活得長短,而在那些令人屏息的驚豔時刻)
摘自《死前會後悔的25件事:1000個臨終病患告訴你人生什麼最重要》推薦序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