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進步一點點,人生就會不一樣》
人生的逆境和不如意,總是十之八九,尤其自COVID-19疫情肆虐以來,許多人的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對染疫的焦慮和恐懼使人壓力倍增,社交距離也傷害了人們之間的信任感。在這種內外交攻的社會氣氛下,該如何找回自己的內在平靜,將心安放?
當外在環境出現變動、不可預測時,我們更應該透過「思辨」、加強「學習」,幫自己補充「正向」能量,提升面對危機時的「素養」,才能將自己的心安放。
思辨——帶來新氣象
父親說:「真正的自由是不想做時,有不做的自由。」直到退休後,我才明瞭為什麼年輕時,父親要我們努力工作,把物質欲望壓到最低——因為只有這樣,老時才有不做不想做的事情的自由。
學習——激發新格局
「電腦懂運算,人腦懂想像」,人類的優勢在創造力。書帶給人智慧,知識就是力量,閱讀是保護自己不上當的唯一方式。
正向——創造新人生
改變一個人最快的方法就是改變他的心態。生命的目的在我們怎麼主動去扮演角色,而不是被動等著命運來分配。
素養——活出新未來
在AI的時代,傳統的知識灌輸教育過時了,現在要的是會思考,尤其有邏輯性思考的學生,在腦力上,與人一爭長短。
自序 貫徹「勤精進」,人生的意義自然出現
送禮的面子與裡子
何必拿著金飯碗去討飯?
插隊,沒什麼?
經濟衰退,家暴就增加?
當遠距教學結合產學合作
綽號的無心傷害
進步一點點,人生就會不一樣
謠言止於智者,別輕信傳言
未雨綢繆,把心安定下來
欺軟怕硬是動物的天性
真正的自由是不想做時,有不做的自由
不受偏見挑撥
重量不重質的閱讀怪現象
去私心,計利當計天下利
樹若不動,風又奈何?
抵抗酸言,忍人所不能忍
聆聽同溫層之外的聲音
光身教不夠,大環境也要捍衛
闌尾不是廢物,中計生氣沒必要
在羅馬是否該行如羅馬人?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
危機生智慧,挑戰使人覺醒成長
一百年前,我們都是天才?
不做決定就是一個決定
串門子也很重要
了解大腦語言,有效提升專注力
向Bubu老師學教養
閱讀是保護自己不上當的唯一方式
強化好習慣,競爭神經迴路
多管齊下練腦力
犯錯免不了,但還是可以減少
為求知而求知,格局才會大
「間隔效應」是最好的記憶方式
詩中自有黃金屋
知識是相通的
運動與大腦銀行
無所不在的「鏡像神經元」
善用大腦特性,輕鬆學習不吃力
要的是學力,不是學歷
盡信數字不如無數字
一步一腳印,大腦更是如此
做事負責,成果就會跟上
訓練大腦就像鍛練肌肉
靠自己,快樂才能長久
愈想快樂,愈寂寞
正向的訊息振奮人心
從內心找到生命的滿足點
縫隙中也能燦爛綻放
你快樂,所以我快樂
體驗帶出感動,感動帶來改變
為何要攀登人生第二座山?
何妨在假期放空
保護耳朵,降低失智風險
接觸大自然,健心又健身
睡飽天下無難事
終身益友何處尋?
信任,人類最珍貴的情操
心態改變,一念間
不要因小利,失去自己的人格
人生要看遠,莫徒務近功
在心裡大聲唱最喜歡的歌
人是聽見了,才會唱
放下的藝術
別再少一分打一下!
善用傾聽的智慧
做功課前,不要罵小孩
太早玩3C,傷害大腦發展
現在你不讓他哭,將來他讓你哭?
善用同理心,讓自己安靜下來
孝順可以教嗎?
管好舌頭前,更要管好肢體動作
做人的道理,什麼事都離不開
從鮭魚之亂看品德教育
從玩具學分享
不可輕忽的大腦快速發育期
看多、做多、商量多
讓孩子說故事,訓練邏輯思考
霸凌不是只有肢體上的傷害
品德好,一生才會好
愛之,能不勞乎?
如何學習「帶得走的知識」?
用詞遣字,大有關係
自律是教養的真諦
新教養年代,需要正確的腦知識
我生在民國36年(1947),生肖屬豬,小學時常被老師罵「你們這班死豬」。想不到我們這班不曾吃過維他命或任何補品的豬經過了八二三砲戰、白河地震、葛樂禮颱風都大難不死,反而因為少年時必須勞動,意外符合了朝鮮半島新羅晚期到高句麗初期佛教高僧長壽的秘訣——儉約、勞動、茹素,大部分同學都還健在。最近相聚時,那些白手起家,創造台灣錢淹腳目奇蹟的同學開始討論如何將自己一生的寶貴經驗傳遞下去,使年輕人少走些冤枉路。
因為用說的,年輕人不愛聽,最後決定用寫的,因此最近有不少的「回憶錄」型文章出現在各個部落格中,我則寫在專欄中。那些年輕人眼中的歷史,就是我們一步一腳印走過的經驗,這本書就是這些專欄的總合。
不能否認,這個社會是功利的,君不見這次冬季奧運會,谷愛凌奪金受寵,朱易摔倒遭出征,雖然二人都是美裔華人,但沒有金牌,待遇就是不一樣。在古代,很少人能活到70歲,因此物以稀為貴,老人可以吃肉,皇帝還賜鳩杖。但現在老人滿街跑,長壽不但不稀奇,還惹人嫌。有個順口溜說:「路上飆車的是18歲,逆向行駛的是81歲;18歲的心是脆弱的,81歲的骨頭是脆弱的;什麼都不懂的是18歲,什麼都記不得的是81歲;不斷尋找自我的是18歲,不斷被家人到處找的是81歲。」這是事實,不必抱怨,要不惹人嫌,老人當自強。
當然老了也有好處,因為去日無多,很多事不得不放下,世事看開了,生活就淡泊了,只要茅屋不漏雨,粗茶淡飯反而養生,若有老友、老本、老伴那就是清朝牛應之在《雨窗消意錄》說的:「日高三丈我猶眠,不是神仙,誰是神仙。」
所以老不必怕,只怕阿茲海默症找上門,萬一失智,返老還童到不知道自己是誰時,就失去了做人的尊嚴了。因此老了,最重要一件事便是保持大腦健康,把這個病拒之門外。
研究發現,防止阿茲海默症最好的方法是每天學一點新東西,因為新知需要注意力來幫助它通過大腦訊息處理的瓶頸,這個注意力會引發腦幹的藍斑核分泌正腎上腺素,而正腎上腺素可以防止阿茲海默症。實驗也發現,如果將跟記憶有關的膽鹼細胞泡在正腎上腺素中,它們就活得久。若將受到類澱粉蛋白傷害的腦細胞泡在正腎上腺素中,腦細胞的傷害就被減輕,它是阿茲海默症的解毒劑。所以每天學一點新東西,大腦就少退化一點,人也就能安心地頤養天年了。
可惜許多老人雖然知道學新東西的好處,卻覺得學習辛苦,不肯學,其實研究發現,只要每天學一點,持之有恆,這個功效還是會有。尤其我們的長期記憶有個特點,它會把看起來不相干的知識組織起來,找出它們脈絡和重點,使學習加深。這個實驗是連續三天給大學生看一序列不相干的單字,三天後,請他們將所有看過的字都回憶一遍。結果發現他們會不自覺的把本來隨機呈現的單字,按類別(如家具類、食物類)寫在一起。表示他們在看的時候,雖然沒有想到這些字彼此之間的關係,但是在晚上睡覺時,大腦把它們分門別類組織起來了。
所以老不足畏,只要每天進步一點,仍然可以創造出有意義的人生。普賢普薩有一警世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滅,如魚少水,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當念無常,慎勿放逸。」也就是說,不管自己多年輕,過一天,在世上的日子便是少一天,像魚賴以維生的水愈來愈少了,但是只要把握時間,像救頭髮被燃燒那樣,努力精進,人生還是大有可為的。黃公望開始畫《富春山居圖》時,可是高齡80歲的老翁呢!
「勤精進」是人生的座右銘,徹底執行它,人生的意義自然出現,你會樂在其中,不知老之將至!
台大學士,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及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在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在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
1992年返台,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並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現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台北醫學大學及清華、交大、陽明、中央四校聯合系統講座教授。
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先後到台灣大大小小一千五百所以上的中小學做推廣閱讀的演講。
十多年來致力於譯介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及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五十七本書,並在各大報章雜誌寫專欄。著作繁多,包括《講理就好》系列十本(遠流出版),《靜下來,才知道人生要什麼》《從大腦看人生》《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歡樂學習,理所當然》《見人見智》《教育創造未來》《自主學習,決定未來》《打開大門,讓世界進來》(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等。
2022/02/25
BBP470
天下文化
平裝
21×14.8cm
黑白
9789865254735
288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