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台第一位博士的傳奇故事 杜聰明,台灣醫學界的祖師爺,台大醫學院第一任院長,高雄醫學院創辦人。他的一生,歷經清朝、日據以及國民政府時代,高潮迭起,峰迴路轉,是台灣醫學界最富傳奇性的人物;而他對於台灣醫學界的影響層面,不只在於基礎醫學,在於醫學教育,也在於醫療衛生政策,遠遠超越一般的臨床「醫生」或是基礎「醫學者」角色,堪稱台灣醫學史上的一代「醫人」。
在年輕人心目中,「杜聰明」三個字,平淡無奇,少有人知道他的來歷;但是,老一輩的台灣人,尤其是知識份子,可說沒有人不知道杜聰明這號人物。他的一生,歷經清朝、日據以及國民政府時代,高潮迭起,峰迴路轉,是台灣醫學界最富傳奇性的人物;而他對於台灣醫學界的影響層面,不只在於基礎醫學,在於醫學教育,也在於醫療衛生政策,遠遠超越一般的臨床「醫生」或是基礎「醫學者」角色,堪稱台灣醫學史上的一代「醫人」。
序 昔人日已遠,典範在夙昔 陳萬裕 作者序 台灣人的臉譜 楊玉齡 第一部 直上青雲 第一章 淡水之晨 遇到這樣一位至情至性的好老師, 失怙多年的杜聰明,不自覺地把他當成父親般敬愛。 第二章 醫學校歲月 在做一個醫生之前, 要先做一個人。 第三章 勇闖京都 學問、事業和愛情,都有斬獲, 這真是一生中頂快樂的一段金色歲月。 第四章 開臺第一號博士 生平第一次被社會名流簇擁著,有如眾星拱月, 場面之熱烈,「宛如歡迎凱旋將軍」。 第五章 挑戰鴉片 更生院不僅在斷癮治療的經營上,成果豐碩, 它更成為杜聰明大展身手的學術研究舞台。 第六章 瞄準中藥、蛇毒 杜聰明總是能依靈敏的直覺, 選中深具台灣地方特色的題目。 第七章 亂世學者 升官、受獎,杜聰明的學術地位日益穩固。 然而國際局勢的變化,卻悄悄投下一絲陰影。 第二部 逆潮行 第八章 祖國!?祖國!? 二二八陰影雖然退去, 「祖國」帶來的陰影,卻在他心底迅速增生。 第九章 南台灣東山再起 長久的夢想,創辦一所理想的醫學院, 經過一整年的奔走努力,就要實現了! 第十章 終結無醫村 有感於原住民因台灣漢人的欺壓,淪落到幾乎滅族的境地,杜聰明一直希望有生之年能幫他們做一點事。 第十一章 日落高雄 巧婦難為無米炊。全權負責管理高醫的杜聰明,遇到了生平重大的挑戰。 第十二章 回頭已渡萬波程 眼看春筍崢嶸出 東海藍山色愈青 附錄一 杜聰明大事記 附錄二 杜聰明戰後的頭銜
第一章 淡水之晨 傍晚時分,前門傳來一陣腳步聲和劈劈拍拍的敲門聲,住在淡水北新庄山腰上的茶農杜日鳳一家,嚇得屏息靜氣:直到隨後響起一陣日語,這才放下心來,趕著去應門。日本軍人雖然兇惡,總勝過打家劫舍的土匪,或是強索軍需費用的義勇軍。 這隊人馬行軍路過,天色已暗,打算借住一晚。面對這群穿軍裝的不速客,杜家上下忙成一團,在每個房間鋪稻草為床,取木頭為枕,都是十九世紀末台灣鄉間常見的式樣。 突然間,不知怎的,日本人發起火來,嘰嘰咕咕一串日文,看主人家一臉茫然,指著枕頭比手畫腳。略識文字的杜日鳳連忙奉上紙筆,漢字加上想像力,倒也弄懂了對方的意思:木枕頭太硬,不舒服…… 好不容易捱過漫漫長夜,第二天大早,杜日鳳端立門口,恭送這群氣燄高張的日本軍人。聽著軍靴達達聲沿著山徑,盤旋離去,杜日鳳若有所思:變天了,真的變天了,不會日文,好像啞吧聾子一樣,孩子還是要給他讀日本書才好。 科舉夢碎,改學日文 杜日鳳雖然是個識字有限的茶農,但一向熱心子弟教育。他有一個女兒和三個兒子。除長女杜雙很早出嫁,沒有念書,三個兒子的教育,他都很費心。長子從小就送進私塾讀漢文,還曾經拜過大稻埕著名的黃傳經老師,原本準備赴廈門考秀才,不料就在這節骨眼,台灣割讓給日本,科舉仕途化為泡影,只得在鄉間教漢文為生。相差六歲的次子也念了幾年漢文,可是變天時年紀還小,只有十歲,還來得及接受日本教育。 一八九六年九月,淡水第一家國語學校滬尾傳習所正式成立。一期六個月,這是日本殖民政府為培養日語人才所成立的速成班。但是,願意把子弟送去學日語的人家卻很少,鄉間謠傳:千萬不要去學日語,否則會惹禍上身,將來可能會被強押去當軍伕哦。儘管言之鑿鑿,早已打定主意的杜日鳳,不為所動,帶著年僅十一歲的次子,從深山一路跋涉到繁華的淡水鎮,送他去念傳習所。 二兒子果然爭氣,六個月後順利畢業,成為滬尾國語傳習所第一屆畢業生,隨後又進入更高階的台北師範學校師範部,修業四年後,再度成為台北師範學校第一屆畢業生,被派到大龍峒保安公學校擔任訓導教職。 年已半百的杜日鳳,帶著老么三子,前往以大龍峒保安宮為校址的大龍峒公學校,參觀二兒子教書的情形,眼看當年滿臉稚氣的次子,經過幾年日本教育,長成風度翩翩的青年教師,真是滿心歡喜。杜日鳳牽起幼子的小手,頻頻告誡:記得哥哥的榜樣,將來好好讀書,做一個受人尊敬的老師。 以當老師為最高成就的杜日鳳,做夢也沒想到,身邊牽著的幼子,年僅八、九歲的老三杜聰明,日後竟然會一飛衝天,跨越層層關卡,成為台灣開台第一位博士。遺憾的是,他和杜聰明的父子緣只有短短九年零兩個月,連杜聰明嶄露頭角的第一步都沒看到,就因多年前外傷造成的痼疾而病逝了。 一九○二年杜日鳳過逝時,九歲的杜聰明還繼續跟隨長兄杜生財念漢文,研讀三字經、四書等。當時觀念認為,念日本書前先念一些漢文,比較理想。杜生財長他十四歲,是鄉裡難得一見的知識份子,因此也被推舉出來當區長。這位區長大哥和父親一樣,熱心子弟教育,加上生性極嚴苛,子弟對他都非常敬畏。活潑愛玩的杜聰明,只要聽見長兄腳步聲逼近書房,立刻會嚇得丟開一切孩子氣的玩鬧,正襟危坐,裝出苦讀的模樣。 次年,杜聰明的二哥杜家齊,由大龍峒公學校轉到滬尾公學校任教。其實滬尾公學校也可以算是杜家齊的母校,因為該校前身就是滬尾國語傳習所,只不過傳習所屬於臨時性質,修業只需六個月;公學校則屬於日本殖民地的正統學制,修業六年,相當於日本的小學校,差別只在小學校招收內地(日本)學生,而公學校則專收台灣子弟。 八、九歲開始便常常探訪二哥教書學校的杜聰明,對於當時所謂新式教育的公學校,很早就有嚮往之心。十歲那年,二哥帶領學生參加每年十月底的盛事:赴圓山劍潭寺山頂參拜台灣神社,杜聰明也跟著去了。這趟盛會結束後,杜聰明主動要求兩位兄長及母親,准許他就讀公學校。這項要求馬上獲得全家人同意。 滬尾公學校位在現今淡水鎮的後山上,紅瓦新校舍是一九○三年才落成的,景致秀麗,校園左方有一株大榕樹,是學生玩耍的好地點,前方是一片鬱鬱蒼蒼的榕樹林,但是右邊不遠處,有一處屠豬場,每天清晨都會傳來豬隻的哀鳴聲,也是一項令學生印象深刻的記憶。 公學校的課程和現代國民小學很類似,包括國語(日文)、算術、唱歌、體操、手工、修身。 杜聰明在學校適應得很好,課業表現尤其出色,都是第一名。唯一比較不方便的是,由於故鄉百六腳離滬尾(現今淡水)街市有十公里路程,通勤不易,必須寄宿鎮上。起初杜聰明都是跟著二哥杜家齊,兩人搬來搬去,四處租屋居住。後來二哥換工作,改行擔任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廈門丸買辦,當時只有十三、四歲的杜聰明便自個兒寄宿在外。 五年級那年,校長迫田茂高升為台北市太平公學校校長,接任的新校長是艋舺公學校的教師小竹德吉。小竹除了校長職務外,也要兼任高年級(四到六年級)班導師。他很快就注意到成績一枝獨秀的杜聰明。三十一歲的小竹,當時還是單身,獨個居住在校長宿舍裡,看到杜聰明因家遠必須寄人籬下,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如果杜聰明不介意做些雜活的話,不妨搬進校長公館來同住。 與校長同住 天剛破曉,杜聰明蹲踞在爐灶前,捧著一根比手臂還粗的吹火管,一邊奮力吹燃爐火,一邊就著火光讀點兒書。除了煮飯、洗碗、打掃外,杜聰明還得負責採買食物等,總之,校長公館的雜活都包在他身上。工作雖然辛苦,杜聰明還是覺得很值得。基本上,他把與校長同住看成一個學習的好機會。 結果的確如他所願。 小竹德吉生於一八七六年日本岐阜縣,中學五年級時應台灣總督府召募,來台灣念國語學校的師範部,畢業後擔任台北國語傳習所老師。後來國語傳習所改制為公學校,小竹先後任教於大稻埕公學校、艋舺第一附屬公學校,教學方法高明,因此升任滬尾公學校校長。 然而,功課原本就很好的杜聰明,從小竹身上獲益最多的並不是教學方法,而是他行事做人的風範。小竹很重視人格養成教育,經常告誡學生要以真面目待人,因為「人之價值高下與學問深淺或技術之良窳無涉,而是以精神之修養或品格為依據,隨著學術的精進,心之修養亦當如是。」 為了讓子弟深入了解這些教誨的真義,不致流於空論,小竹也經常援引偉人的故事,講解給學生聽。待人接物方面,小竹力主平等,認為「車夫所言之真理和學者所言之真理,俱為真理,任何人皆有言真理之權利,亦有遵循之義務。」遇到學生犯錯,訓誡之餘,他總不忘說明:「我並不是憎惡你們,而是憎惡你們的過失。」 小竹也非常尊重個人的天資與本能。學生如果遇到什麼難以抉擇的問題,請教小竹意見時,小竹雖然也會熱心幫忙學生分析各種主客觀環境,提出忠告,但總不忘加上一句:「這些只供你做參考,即使你不照著做,我也絕不會生氣。」 對於小竹來說,最悲喜交加的時刻,莫過於歡送學生畢業了。 杜聰明曾經這麼形容:「恩師是性情中人,常因與弟子別離而哀傷……」小竹自己也說過:「每思及教導之生徒終將離開自己身邊,一則以喜,一則以寂寞愁悶,竟是悲喜交加。」 遇到這樣一位至情至性的好老師,失怙多年的杜聰明,不自覺地把他當成父親般敬愛。小竹這邊,也很自然地把這名聰穎靈透的學生,當成自己的兒子般愛護。師徒倆,每天同進同出,不僅上課、下課如此,甚至在小竹出門訪友時,也常帶著杜聰明同行。 杜聰明就是透過小竹,認識了另一位對他影響至深的忘年交岡本要八郎。 岡本先生的寶藏 岡本和小竹同年,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岡本要八郎來台發展的軌跡與小竹相同,中學來台,國語學校畢業後,到艋舺附屬學校任教,後來則轉到總督府轄下的勤務總務局編輯科工作,負責編輯公學校教科書。當時他住在台北市公家分配的單身宿舍,假日常和住在淡水公學校的小竹相互拜訪。 星期天到岡本住處做客,是杜聰明最感興奮的一件事。岡本與其他師長最大不同在於,他是一名業餘礦物學家。他從十三歲中學時代就開始自修礦物學,而且終生樂此不疲,是第一個發現北投石(台灣唯一具有放射性的礦物)的人。因此,他的單身宿舍雖然只有八個榻榻米大小,但是滿屋子晶晶亮亮的礦石標本,加上堆積如山的礦物書籍和雜誌,看在杜聰明眼裡,卻好似一窖誘人的寶藏。尤其是裡頭散發出來的學術味道,對杜聰明更是產生了魔磁般的吸引力。 在八十歲印行的《回憶錄》中,杜聰明這樣描繪當年場景: 看岡本先生之房間及亭仔腳〔騎樓〕都堆積各種礦物標本,先生在其間一心不亂閱讀礦物學書雜誌……其熱心的學者態度至今亦印象在眼前彷彿之,這是筆者後來對學問之研究受深刻之感化矣。 岡本也注意到,在老朋友身邊跟進跟出的台灣小男孩,身材雖瘦小,兩隻明亮的大眼卻炯炯有神,一副天資過人的模樣。有一次,他還半開玩笑地,指著杜聰明對小竹說:「這孩子如果教得好,可能很好;但假如教得不好,或者會變成土匪也未可知呢。」 玩笑歸玩笑,岡本對於老友這名高徒的教育也很盡力。他從來沒有把杜聰明當成小孩子,而不加理會。相反地,對於各種礦物標本,乃至所從事的北投石感光實驗,他都很願意解釋給好奇的杜聰明聽。 可以說,小小年紀的杜聰明透過岡本要八郎這個具象,與科學發生了第一次接觸,並從此在心裡種下「將來也要做學者」的念頭。 升六年級這年暑假,杜聰明的生活環境有了一個小小的、但愉悅的變化。小竹老師終於結束王老五生涯,回日本娶了一名女子大學的畢業生為妻。當時日本女大學生十分稀少,肯下嫁小學教員的更是罕見。新娘清子小姐確實是位特立獨行的女子。身為日本滋賀縣第一位女子大學生,畢業後,她竟然捨棄母校提供的月薪二十五日圓的高級教師職務,寧願跑去岡山孤兒院工作,領取四圓月薪。如今,她又嫁給學歷比她低的小學教員,飄洋過海到台灣。 新夫人進門,煮飯等家務都用不著杜聰明了,但小竹堅持要他繼續留住校長宿舍,直到小學畢業。於是,「一家三口」就在師娘的殷殷照拂下,溫馨度日。 畢業在即,杜聰明面臨了人生第一個重大抉擇:下一步打算怎麼走? 日據初期,日本並沒有打算教育栽培台灣人民,因此沒有仿照日本內地學制,設立可以與公學校銜接的中學系統。在杜聰明那個年代,如果公學校畢業後,還想繼續升學,可以選擇的學校只有三所: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五年)、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四年)以及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二年)。 這三所學校當中,以醫學校程度最高,也最難考。杜聰明是滬尾公學校第七屆畢業生,在他之前,滬尾公學校從來沒有一個畢業生能考進醫學校。杜聰明思量了一陣子,決定報考醫學校。 杜聰明並沒有特別嚮往行醫,雖說西醫在當時已成為台灣社會的熱門行業,收入豐厚,且受人尊敬;杜聰明之所以報考醫學校,只是因為愛讀書,所以選了一個最難考的最高學府。 很不巧,就在杜聰明準備入學考試期間,身體一向不很硬朗的小竹老師又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住進台北醫院(即現今台大醫院),師母也跟進醫院去照顧,校長宿舍就由杜聰明一人留守。 在這關鍵大考前夕,沒有老師幫忙複習指導,其實是蠻吃虧的,應該要加倍努力自習才對。然而,在杜聰明心目中,升學考試固然重要,亦師亦父的小竹老師更重要。與其待在宿舍裡擔憂,他覺得不如親自去探個病,比較安心。於是他約了班上同學洪炳南,兩個十六、七歲的大男孩,帶著一籠蜜柑,靠著兩條腿,一路由淡水徒步到台北醫院來探病。親眼看到恩師病情有好轉跡象,才放心回淡水溫習功課。 草地人狀元 考試這天,杜聰明早早來到考場。只見各地優秀的公學校畢業生,齊聚一堂,準備爭取不到十分之一的錄取名額。尤其是一些出身名校,如台北市大稻埕公學校的畢業生,相貌高大英挺,風度又出眾,看得杜聰明突然失了平日的信心,自卑起來:我不過是一個身體矮小的草地人哪。 考試本身倒沒有難倒杜聰明。算術題全都做完;聽寫也不錯;作文題目「水」更是他很熟悉的主題,他把水的三態變化理論都寫了進去,覺得很順手。問題是,別人考得怎樣呢?搞不好更順手哩。想到這裡,杜聰明忍不住祈求上蒼:只要能考上就好,最後幾名也沒關係。 筆試成績放榜後,杜聰明嚇了一大跳:他竟然是榜首!這樣的結果實在太令他驚喜了,小竹夫婦更是高興得不得了,欣慰能教導出如此優秀的學生。 不料筆試成績放榜後沒多久,杜聰明在體檢這關遇上了大麻煩。杜聰明雖然沒有任何疾病,但是因為身材瘦小,體格被評為丙下。在場的教官一看到這樣的評等,紛紛表示,以如此瘦弱的體格入學,將來恐怕難以完成繁重的醫學教育課程。主席是代理校長長野純藏(高木友枝校長當時正代表台灣,出席德國舉行的衛生博覽會)。面對眾人反對聲浪,長野尋思片刻,做出相反的裁決:杜生體格雖不好,但學業成績優等,讓他落第太可惜,還是給他入學試一試罷! 長野一念之慈所做出的裁定,扭轉了杜聰明的一生,也扭轉了台灣未來醫學發展的軌跡。
台灣人的臉譜 在一個星期四的午后,兩位友人開車陪我上大屯山,尋找杜聰明出生的故居。我們所依憑的只有杜聰明《回憶錄》中的幾個字:淡水北新庄仔車埕百力戛腳。這個地址很古怪,顯然已過時;但是憑杜聰明的名氣,想來不難找吧? 我們錯了。杜聰明的故居很難找。我們在山裡繞來繞去,頻頻停車問路,甚至問進當地派出所,但是年輕的警員沒聽過百力戛腳,也沒聽過杜聰明。幾次問下來,我們終於抓住要訣:向年長者詢問,年紀愈大,愈知道杜聰明。 在郵差先生和幾名熱心老者的指點下,我們總算找到了一座清幽的小山坡,以及獨自坐落坡頂那棟百年來變動不大的杜聰明故居。親腳走過杜聰明兒時上下奔跑不知多少回的土坡,親眼眺望屋前開闊的山景,《回憶錄》中的一行字乍然躍上心頭:「我的兒童時代身體不是強大,但普通的健康體在新鮮的空氣、秀麗的環境中長大,現在感謝筆者出生於鄉村是幸福。」 這句話,我早讀得爛熟;但是直到站上坡頂那一刻,我才能真正跨越時空,和杜聰明一同體會他美麗的故鄉。 杜聰明是誰? 三年前寫完《肝炎聖戰》,開始準備寫杜聰明傳。許多朋友,尤其是年輕一輩聽了,常一臉茫然:「杜聰明是誰呀?」 我只好快速簡介我的傳主: 杜聰明(1893-1986)出生在淡水一個茶農之家,從小喜好求知,尤其是科學知識。為了當科學家,他一路披荊斬棘,從最基本的日式教育公學校、台灣最高學府醫學校(台大醫學院前身),一步步晉升,獲頒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是為開台第一位博士,進而成為台北帝大醫學部唯一的台籍教授。 杜聰明在科學研究上,選題嗅覺敏銳,為台北帝大醫學部藥理學教室選擇了三項深具台灣地方特色與競爭力的主題:鴉片、中藥與蛇毒。中藥因為時代政治背景的限制,沒能大大推展;但是蛇毒和鴉片研究,在杜聰明的重點發展下,日後均有傲人成果。 不過,他個人學術最大的貢獻還是在於鴉片藥癮研究。杜聰明曾經針對鴉片癮者研發出副作用輕微的漸禁斷療法,完成世界唯一的孕婦癮者暨新生兒的健康調查報告,以及最重要的從尿液檢驗鴉片用量。尤其是最後這項由杜聰明首創的尿液藥癮檢驗法,直到今天,其精神和原理仍然被國際沿用,算是現代禁藥檢驗法的老祖宗。 光復後,杜聰明成為台灣大學第一屆醫學院院長,卸任後,又與高雄聞人陳啟川合作創立台灣第一家私立大專院校高雄醫學院(高雄醫學大學前身)。這段期間,杜聰明還完成了另一個多年的夢想:培訓山地醫師,終結台灣的無醫村。 簡單地說,杜聰明一生歷經清朝、日據以及國民政府三個時代,貢獻橫跨基礎醫學研究、醫學教育以及醫療政策領域,堪稱台灣最富傳奇色彩的一代醫人。 聽完簡介,朋友表情驚訝:哇!台灣有這樣一號人物!我怎麼不知道?是啊,為什麼有這樣多台灣人不知道杜聰明? 答案擺在眼前。書店裡,書山書海,找不到一本關於他的傳記;台灣島,從南走到北,找不到一間他的紀念館;課室裡,從小學到大學,沒有特別安排介紹他的課程。孩子們如何得知他的事蹟? 「李安的故鄉」 最近幾年,好些國際影壇明星在亞洲訪問行程中,指定要到台灣來,理由是「想看看李安的故鄉長什麼樣子」。曾幾何時,台灣在國際影人心目中,竟然被稱為「李安的故鄉」?當然是從李安在國際影壇展露才華之後。 地靈人傑,人傑地靈。人與地,自古來就是糾葛難清。 古今中外,多少對於世界文化有貢獻的人物,搖身成為國家或地方的最佳「品牌代言人」,像是荷蘭的梵谷,義大利的達文西,巴西的足球王比利;再不然,想像一下沒有牛頓與莎士比亞的英國、沒有哥德和貝多芬的德國、或是沒有愛迪生及馬克吐溫的美國,是否令人覺得這些地方彷彿缺了角般,光芒頓減? 台灣人的臉譜在哪裡?這塊土地上曾經擁有哪些特殊的人、事、物,值得我們代代相傳給子孫?其實不少。 就拿杜聰明一手建設的鴉片除癮醫院「更生院」為例。由於鴉片癮在當代先進國家不算嚴重,因此他們在這個主題上的研究不多。相較之下,鴉片癮專家杜聰明所經營的更生院,便成為當時世界最頂尖的鴉片除癮醫院,擁有世界上最寶貴的鴉片除癮資料。杜聰明與更生院的故事,不但值得傳給子孫,也值得向世人推薦。 如果更生院位在重視文化傳承的歐美日,我幾乎馬上就可以想像出它可能受到的高規格待遇:就在更生院的原建物上,設立一座「更生院博物館」,入門口先是鴉片癮的時代背景介紹,接下來是鴉片煙膏的製造流程圖,然後是杜聰明創辦更生院的經過與成果,再來則是最精彩的實物展示,展示品可能包括鴉片煙槍、總督府公文書、病歷表、病人院服、醫療藥品與工具、癮者出院後的感謝函、舊剪報、老照片、以及杜聰明和眾醫員留下的實驗儀器和研究筆記等等。透過這些具體的實物,參觀者很容易便在腦海中還原出更生院當年的風貌,以及它的時代意涵。 很可惜,更生院位在台灣。 不過半個世紀,更生院的實體便灰飛煙滅,在歷史洪流中消失得乾乾淨淨,只遺下片段文字和幾幀老照片;而且再過一段時間,甚至連這些文字與照片也有可能失散。現在問起更生院,不要說國際上還有誰記得,就是台灣人,甚至當地的台北人,也沒有幾個人知曉。 台灣人的臉譜要靠台灣人自己去勾勒;台灣的文化資產要靠台灣人自己去珍惜。 辛苦三年,《一代醫人杜聰明》出版前夕,我衷心希望將來台灣年輕人不會再問「杜聰明是誰?」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