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療護是等待死亡?重新看待人生最後一段路程!
安寧療護與緩和醫療的差異 緩和醫療的目標在於積極為病人緩解各種不適症狀,提供身心靈的整體照顧。病人可在醫院或門診接受緩和醫療。緩和醫療醫師受過訓練,不但知道如何為病人處理症狀,也能和病人及家屬溝通,傳達訊息,讓病醫雙方互相了解。 緩和醫療適用於需要症狀處置的病人,或是得了重症、有溝通需求的病人,而不只是瀕臨死亡的病人。 安寧療護則是為預期只剩幾個月生命的重症病人,提供緩和醫療。病人不再接受根治性的積極治療,且通常是在家中或護理之家接受安寧療護。神經疾病(例如漸凍人症)、肺氣腫,可一方面繼續積極治療,一方面接受緩和醫療的症狀處置。 癌症就是很好的例子。二○一二年,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建議「任何得了轉移性癌症或症狀負擔大的病人,早期即可採取標準腫瘤治療與緩和醫療雙管齊下的治療方式。」 接下來的幾年,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對很多癌症病人而言,緩和醫療是很好的補充療法,即使是在癌症早期,預期可以治癒的情況之下。同時實行緩和醫療,可減輕症狀負擔,提高病人滿意度,減少在加護病房依賴呼吸器直到死亡的機率,也可以減少家人和照護者的負荷。 有些研究指出,除了癌症治療,施予緩和醫療可使病人生存時間延長。不幸的是,要結合這兩種照護模式有很大的障礙。原因和醫師也和病人有關。腫瘤科醫師等專科醫師可能認為他們自己可以提供緩和醫療給病人,只有在病人症狀無法控制、即將死亡之時,才照會緩和醫療團隊。 因此,病人得不到很多潛在的好處。而病人則可能把緩和醫療與「末期照護」劃上等號,因而不想嘗試。 此外,住在家中的化療病人如要接受緩和醫療,則必須到門診,若是病人非常虛弱或疲倦,就難以出門。令人遺憾的是,現在仍繼續接受癌症治療的病人,還無法在家中接受緩和醫療(或稱為安寧療護)。 然而,研究數據已明白告訴我們,很多癌症病人能從安寧療護獲益,生活品質有明顯的改善,甚至能延長生存時間。如果你的預期壽命只剩六個月或者更短,就得考慮各種療法的利弊。總之,我建議癌症已擴散到其他部位的病人,以及對化療反應不佳者,轉向安寧療護。 【書籍資訊】
圖:pixabay
《臨終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