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傅利曼是一九七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是在西方世界推廣「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觀念最著名的一位學者。
圖說:1986年秋季,遠見天‧下文化創辦人高希均教授赴舊金山傅利曼教授家中請益,合影於他家客廳。
40年前,在《聯合報》發表〈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一文。這個觀念即來自傅利曼教授﹙Milton Friedman﹚的提倡。他自己甚至說過:「我所有的經濟核心思維是環繞著『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的理念。」
這位大師在2006年11月去世,享壽94。
不論是寫學術性論文或一般性評論,他是一位具有創見的大師。創見一定帶來爭論。他率真而又堅信自己站在真理一邊的個性,也使他變成了一位爭論性的經濟學家。他訪台時,曾對當時中央銀行總裁俞國華等做過一些政策建言:如中央銀行都可以考慮裁減。
他精深的經濟理論只有從他近三百篇專著及論文中去尋找。但是他對市場經濟在政策層次上的見解,可以從他與他夫人著作《自由抉擇》,及一些時論或專訪中找到線索。
在傅利曼教授的經濟邏輯世界中,政府的管制要減少到最低,人民誘因要發揮到最高;市場上充滿了競爭,當然沒有聯合壟斷;消費者有足夠的情報,當然可以做明智的選擇;賺錢的廠商不斷地擴展,虧本的事業應任其倒閉;政府預算沒有赤字,貨幣供給量受到穩定地控制;窮人申請救濟時就給他們現金,富人創造財富時就給他們減稅;人民資金與貨物可以在國內外自由地流動,沒有本國的干預,也沒有他國的限制;在公開競爭下,效率比公平更重要;在現實社會裡,自由比平等更可貴;人為了滿足自己私心,結果反而是利人;人如果一心為了利他,結果反而是兩邊落空。
他心目中的這個理想世界變成了人間的天堂,問題是到天堂之路何其坎坷!因此我們不得不問:為什麼他的想法,即使在自由經濟色彩濃厚的美國也難實行?這就牽涉到五塊大石頭:
(一)與流行觀念不相符合
(二)受個人利益團體反對
(三)政治風險太高
(四)效果在短期間不易察覺
(五)實際執行困難。
如果每個人各自站在自身立場,沒有敢做敢為的決心,堅持「到天堂之路要經過地獄」──付出的代價太大而不敢改革,那麼,他只能慨歎地說:「你們仍然沒有瞭解我常用的這句話的真意:『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
【書籍資訊】
摘自《翻轉白吃的午餐》
數位編輯整理:朱玉瑩
Photo:本書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