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死亡的折磨可能在任何時地來襲,造成的痛苦無可慰藉。我們左顧右盼,試著避免又一次受苦,就像身處多疑之境。
圖片來源:uw67 on Visual hunt / CC BY-NC
編按:作者妮娜.瑞格斯Nina Riggs是詩人、創意寫作老師,兩個小學生的母親,也是文學家愛默生的曾曾曾孫女,37歲時被診斷出罹患乳癌。她在部落格「多疑之境」(Suspicious Country)書寫乳癌轉移之後的生活,作品常發表於《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2017年2月病逝。
確診之後,我馬上發現自己幾乎無法閱讀。我的思路不清,而且已沒有耐心閱讀慢慢鋪陳的想法與想像。
「對啊,我也曾經那樣。」當我跟我媽提到這件事,她這麼說。「我常對著那面牆發呆。而且我重看『重返犯罪現場』的每一集,有點像懷孕時的感覺。別擔心,你會恢復的。」
我記得,幾年前的一個聖誕節,她病得很重且感覺十分茫然,我們用一個寒冷的週末,在海邊閱讀和討論蒙田的傳記,這讓她感到比較踏實。我拿出在研究所時讀的老舊蒙田文章影本,並開始閱讀。
在我最喜愛的其中一篇文章裡,他寫到他的弟弟被網球擊中頭部,意外致死,得年23歲:
他並沒有坐下或休息,但五、六個小時後,他因重擊造成中風而死。
當這些案例如此頻繁、普遍發生在我們眼前,我們怎麼可能擺脫與死亡相關的念頭?死亡的念頭怎麼可能不無時無刻掐住我們的喉嚨?
生於十六世紀法國的蒙田,十分了解死亡:他的6個女兒之中,有5個年幼早逝;他最好的朋友在他懷中忽然死去,被瘟疫奪走了性命;他一輩子飽受腎結石發作之苦。
死亡的折磨可能在任何時地來襲,造成的痛苦無可慰藉。我們左顧右盼,試著避免又一次受苦,就像身處多疑之境。
多疑之境──我正開始認識這個地方。
這個名字絕對比鎮上一家名為「一席之地」的商店來得好多了。這間店專賣化療和掉髮相關產品,裡頭滿是帽子、頭巾、假髮、舒緩乳液,甚至還有以人的毛髮製成的眉毛,包裝泛黃,看起來有些悲慘。
第一次去那裡時,我抓著腫瘤科醫生的處方打開門,處方上寫著「頭部假體」。剛得知罹病的我糊里糊塗,心想:「噢,這一定是給別人的,我的頭還在。」就把醫生第一次開的處方丟了。
造型師凱特琳在店內的房間剃光了我剩下的頭髮,幫我戴好假髮。蒂妲幫我拍了很多張照片,我們笑個不停。
蒙田寫道:「當一匹馬失足,當屋瓦掉落,當我們被針刺了一下(不管這根針多麼細小),這些事發生時,讓我們馬上沉思:『假如這就是死亡?』」
當剪刀突如其來剪下,當電動剃刀發出嗡嗡聲響。當你的新髮型柔順整齊的出現在一個鞋盒中。
據說蒙田的城堡外沒有守衛,儘管當時盜賊猖狂且政治紛擾不斷,我很喜歡他這一點。他的門從不上鎖。他承認恐怖的事可能發生,但經過仔細思考,他接受恐怖的入侵,決定與之共處:「我希望死亡來臨時,我正在種植甘藍菜,而非憂慮死亡即將到來,更不希望我正憂慮著未完成的菜園。」
我的假髮聞起來有毒,讓我感覺自己像個銀行搶匪。但也許這易容術只是在幫助我安然行過多疑之境。
(本文摘自《當我即將離你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