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培養思考習慣,不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要在不疑處存疑,保持心靈開放,才能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
圖片來源:pxhere,CC0 Licensed.
哲學需要生活經驗的配合。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離開哲學,人生是盲目的。為了提升哲學素養,我們需要從四方面著手:培養思考習慣、掌握整體觀點、確立價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我們先談如何培養思考習慣。
在事情發生時,一般人常憑本能的感覺做出反應。大多數人遇到自己喜歡的顏色會心情愉悅,遇到工作同行會感到親切和易於溝通。
我們常以為自己的思想前後一致,仔細反省卻未必如此。比如,在路上看到有人摔跤,我馬上前去扶起他,那一瞬間覺得自己真是正人君子;可轉念一想,前些日子風雨交加,同樣看到有人摔跤,自己卻無暇顧及,匆匆而過。難道自己是什麼人竟受天氣影響?
某天上班同事誇我髮型、衣服搭配得體,我心情愉快,對每個人都給予善意的幫助;又一天,同事對我評頭論足,我就誰也不理,不去幫忙。難道自己的表現竟由別人決定?
由此可見,我們的生命需要一根主軸,需要「一以貫之」的思想系統。這需要我們從培養思考習慣入手。
(一)培養思考習慣,不要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我們常認為,父母愛子女理所當然。然而社會上多少父母未盡到責任,多少孩子被拋棄而寄養。我們也許認為,幫助別人,別人一定知恩圖報。事實則未必,無論身邊周圍還是戲劇小說,都不乏恩將仇報的例子。
不把世間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我們就會思考:為什麼別人會對我好?我們就會對「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關係」思考得更加深刻。
(二)培養思考習慣,要在不疑處存疑
當我們被蘋果砸到時,可能只會竊喜「有蘋果可以吃」,而牛頓則思考「為什麼蘋果往下掉,而不往上飛」,從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三大定律。
80年代我在美國讀書期間,看到一本書《影響世界歷史的100位名人》(The 100: A Ranking of the Most Infl uential Persons in History),排行榜的前5名中,有4位是宗教或學派創始人,分別是:排第1位的穆罕默德(Muhammad,569 - 632),伊斯蘭教的創始人;排第3位的是耶穌;排第4位的是釋迦牟尼;排第5位的是孔子。排名第2位的居然是牛頓。
牛頓只是物理學家,沒有眾多信徒。但是,他打破了太陽東升西落的人類感官印象,用三大定律合理地解釋了地球自轉同時繞太陽公轉。英國詩人波普(Alexander Pope,1688 - 1744)這樣讚美牛頓:「自然界和自然規律隱藏在黑暗中,上帝說:『讓牛頓誕生吧!』於是,一切都變得光明。」
1999年,同為科學家的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20世紀的「世紀偉人」,他提出的「相對論」和普朗克(Max Planck,1858 - 1947)的「量子論」以及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 - 1976)的「不確定原理」,使人類從牛頓的古典物理學時代跨入了現代物理學時代,深刻地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縱觀宇宙,我們的地球實在太渺小了,正是科學家極大拓展了人類的視野。
許多古希臘的哲學家同時也是科學家,他們對變化萬千的世界充滿興趣,想找到不同於神話解說的宇宙起源。泰勒斯提出宇宙的起源是水,他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約611 -547 B.C.)則認為宇宙的起源是「未定物」,他認為水的性質太確定,未定物沒有形狀,不受限制,才能演變成充滿變化的世界萬物。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約570 -526 B.C.)則認為,「水」太過具體,「未定物」太過抽象,宇宙萬物的本原是「氣」。三代師徒的思想可以形容為「正」、「反」、「合」,這正是西方辯證思想的雛形。他們共同奠定了西方學者「長江後浪推前浪」的開拓精神,學生把超越老師、站在老師的肩膀上做為自己的責任。
培養思考習慣,不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要在不疑處存疑,保持心靈開放,才能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
(本文摘自《哲學與人生【全新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