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韓森的研究發現,這些人並不是三頭六臂,也沒有特別聰明,但他們有以下七種與個人行為和與他人互動的特別心智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凱若媽咪
「高品質與產值的工作表現,是否一定會帶來家庭與個人生活的犧牲?」。在今年出版了「我在家・我創業」這本書之後,我時常被問到這個問題。當然,在經過十五年創業與育兒並行的日子之後,我很確信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然而當要解釋「如何做到」時,卻有方方面面的重點與秘訣,實在難以短時間說清楚。
在收到這本書稿時,我正好在撰寫線上有聲頻道的講稿,內容就是「職場爸媽」如何運用碎片時間,不只能完成工作、照顧家庭,還能自我成長與創造未來。沒想到一翻開「高績效心智」,內容正與我分享的重點不謀而合。
將被動接受,轉換成主動選擇
身為在家創業的母親,對於「選擇」兩字,我有著很深的體會。剛開始創業時許多人都告訴我:「創業絕對會犧牲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我也每日要面對工作場所、工作時間、服務客層、合作對象...等等的抉擇。
最終,我選擇強烈地扣住我創業的初衷:在家陪伴我孩子長大,而對那些「有害」於我目標的事情說「不」。也因為每天只能利用三到五個小時工作,我每日只選擇一到兩件「重點事務」完成(雙重專注),盡力簡化工作的流程、去除不必要的服務項目(重新設計工作),同時慎選合作夥伴與顧客,也學習與各種不同背景與個性的人群愉快且快速地合作(學習巧毅力)。回首這十五年的創業歷程,不就是這七種心智的全方位磨練嗎?
也因此,我現在能夠仍舊用每日五小時以內的工作時間,完成四種斜槓事業角色的工作內容。學習過程很辛苦,但非常值得!
娜塔莉之謎
開啟作者韓森研究「高績效人士」的動機,就是一位神奇的前同事娜塔莉。她從不加班,是辦公室中唯一一個每天六點回家吃晚餐的人,然而她總能將工作超過標準地完成。韓森想要知道,為什麼有些「神人」就是可以用比較少的時間,完成比平均值品質還高的工作成效,而且還有時間餘裕能夠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這個問題特別困擾許多資質也不差,而且非常努力的人。我相信更困擾著許多的父母親!我們希望多花時間陪伴家人,卻同時需要在工作上有所表現和成就,但這兩者看起來是互斥的啊!然而「高績效心智」這本書,用大型與多年的研究,推翻了我們認為「成功得用超時工作來換」這樣的觀念。
聰明工作的人,都做了些什麼不同的事?
韓森的研究發現,這些人並不是三頭六臂,也沒有特別聰明,但他們有以下七種與個人行為和與他人互動的特別心智:
這七個心智,顯著地決定了工作者的績效,甚至遠高於我們過去認為的成功組合:天賦、努力、運氣。前三個心智著重在個人的績效,而後四種則是與他人合作的要訣。
「只」做有用的事,將時間留給生活吧!
昨晚一位正創業的朋友問我:「你覺得自己能快速完成事業目標的秘訣是什麼?」,我完全不需要思索地就告訴她:「我告訴自己『只』做有用的事」。就像打樁,光無意識地揮動錘子是絕對浪費氣力的。如果能每個動作都打在樁上,錘錘到位,那麼別人用八小時堆積起來的工作,我們三小時就能完成;別人用十年完成的事業目標,我們五年就能達到。而且,還有更多時間保留給家人與自己,「做一個很能做事,也有餘裕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佼佼者」。
這幾年看過了很多本非常精彩的自我提升或工作績效相關書籍,原本以為都會是重複的重點,或會感覺麻痺免疫,但沒想到「高績效心智」將看似神秘的「成功秘訣」,以七個相當實際且全面的重點闡述得清晰到位,而且開啟了一個新的成功定義:工作更高績效,生活愈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