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藉由全新的聰明工作學,可以從根本解決私人生活被工作侵擾之害,在工作創高績效的同時,擁有高品質的生活。
圖片來源:unsplash
在追求成功的傳統思維裡,最大迷思之一就是努力工作,你一定聽過「也許我不是最有天分,但我總是可以做最努力的那個」。我們總以為,不管在哪個領域工作,想要出類拔萃,難免要犧牲個人生活。但從我們的研究中,那些可以落實七大心智聰明工作的人,既能創造高績效,又能擁有美好生活,完全破解了我們長久以來對努力打拚的迷思。你也可以藉由培養高績效心智,創造出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過去,許多人都根深柢固的認為成功靠打拚,要成為頂尖高手,創造高績效,就得瘋狂工作、展現過人毅力、無止境的苦練、投入無數的工時,這代表沒有休假、忽略家人,即使是週末或假日依然埋頭苦幹。也因為我們這麼想,於是工作責任漸漸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但現在,已有愈來愈多人開始意識到,再這樣下去會失去個人生活,不該將大把時間與精力拿去換錢,而金錢卻又買不回失去的生活,於是開始主張工作剛剛好就好,並在生活周遭設立一道道防線,抵禦工作入侵。
例如準時上下班、回家後把手機關機、忍住隨時想查看電子郵件的衝動⋯⋯儘管意識到不要讓自己被工作活埋,必須捍衛私人生活,但這些做法只是治標,消極處理工作過度的症狀,而不是從根源解決無效努力、工作低效能的問題。更何況,如果工作上只求過得去就好,你恐怕也很難有真正像樣的生活。
我們的研究發現,讓工作與生活失衡的,往往不是工作本身,而是你的工作心態與做事方法。藉由全新的聰明工作學,可以從根本解決私人生活被工作侵擾之害,在工作創高績效的同時,擁有高品質的生活。
從各行各業頂尖人士身上,我們找到撐起他們成功人生的支點,亦即七大高績效心智:掌握重要少數,然後專注投入;重新設計工作,讓自己做的事有價值;建立學習迴圈,精進新技能;在工作崗位上投入熱情與使命感(這兩樣皆可培養與擴大);具備巧毅力來造勢、說服、拉攏人心;敢於爭辯,也最能團結;掌握協作要點,懂得說「不」,善用自己,創造最大價值。
與其費力去工作或控制工作,最後徒呼負負,不如從根本下手,解決潛在的問題,也就是改變工作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