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多一點自覺,體察自己同理與建立實質交集的能力。
圖片來源:pakutaso
科技產品讓我們能夠溝通無界線,是件好事,而且快快傳個電子郵件或簡訊,也不像開口說話一樣麻煩又有風險。但是,麻煩往往才是最棒的一點。年輕小伙子表達愛意支支吾吾,小女生講著第一天上課的情況,高興得上氣不接下氣,不都是因為對話很複雜嗎?
螢幕的文字呈現不出這些細微之處。把想法打成文字,再仔細編輯一番,雖然讓我們覺得握有一點掌控權,可惜的是,往往因此錯失溝通時最重要的一部分:訊息背後的情感。
寫這本書時,我用記事本記錄我每天有幾次面對面交談。我本來猜每天會有三到四次的實質對話,怎知用心記錄下來才發現,我大多數時候只有一、兩次實質對話,有時甚至沒有。我錯估了次數,可能是因為我整天都在跟人溝通,可是卻很少真正的對話。
我不是科學家,但透過科學方法記錄下來,可以發現我的人際關係與對話已經被科技產品所影響。這個生活小實驗人人可做,記下我們與人當面對話了幾次,又傳了幾次簡訊或電子郵件。此外,不管是在雜貨店排隊跟人聊天,或跟親友吃午餐,我們也可以多一點自覺,體察自己同理與建立實質交集的能力。
不用說,與其吸收理論,不如實際做看看,這樣更能夠了解自己。因此,請各位看完這本書後,務必跟其他人好好對話。光說不練,是學不會騎腳踏車的。騎車是一種主動的技能,需要練習,對話也是如此,用想的絕對不夠。
我開始加強對話技巧時,會問自己幾個問題:
1. 我是不是會讓人覺得跟我聊天很愉快?
2. 我是否聆聽完對方的心聲再回應,還是只是在等對方喘口氣,找機會說出已經想好、自以為高明的話。
我會記錄自己先仔細聆聽再回答的次數。結果發現,我過去並沒有把話聽進去,所以並沒有真正的對話。
對話能力有不足之處,我們容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常常說那是例外,為自己找藉口,有時甚至自圓其說,把弱點包裝成優點。
比方說,工作忙了一整天後,你實在不想再和鄰居閒聊,所以你避免跟他眼神接觸,卻說服自己是在尊重他人隱私。然而,換成是別人犯了這種錯誤,我們則很少會放過他們。
為了克服這個寬以待己、嚴以律人的問題,我根據在韋格娜的工作坊學到的技巧,做一個練習。我列出討厭別人在對話中犯的毛病,像是:重複說過的話;天花亂墜講不停;打斷我的話……。
我把這些全部寫下,再請朋友和同事幫忙,問他們覺得我自己犯了其中幾項,是常常有這些毛病,還是偶一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