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所謂「成就」指的並不一定是工作,我覺得範圍可以更廣,不妨定義為「自己決定要成就」的事。
圖片來源:unsplash
「一事無成,空待日暮」,這是詩人中原中也的詩作〈髒汙的悲傷〉中的句子。對年老的生活來說,無事可做的一天是如此空虛,甚至讓人覺得痛苦。
所謂「成就」指的並不一定是工作,我覺得範圍可以更廣,不妨定義為「自己決定要成就」的事。
自己決定想成就的事、並且確實執行的重要性。當我們不再受到工作的制約,只由自己來訂下要完成的事,想偷懶其實很簡單。隨口一句「今天有點累,不如明天再做吧」便放過自己。但這些都會變成一種習性。
水往低處流,人也會好逸惡勞,漸漸懶惰。最後就會變成「一事無成,空待日暮」。所以,決定一項想成就的事,使其成為生活重心,更具有非同小可的意義。
我們在五十多歲、甚至更年輕的四十多歲時就得開始準備了。
找出自己喜歡、有興趣嘗試的事。可以是趣味嗜好、志工活動,或者將自己過去修習的專業技能回饋給社會等等,任何事都好。提前決定想要成就的事,就可以此為中心描繪生活藍圖,隨時都能順暢的重啟新生活。
我認識這麼一位朋友。他從以前就很愛蒔花弄草,打定主意有一天想試著種菜。不過他住在市區,附近沒有田地。我猜想他應該一有時間就去調查,看了幾片有意購買的田地。有一天,他終於在離家稍遠的地方租了一片田,實現夢想中的種菜計畫。
做起自己喜歡的事進步起來很快,他每天都很期待去田裡,務農技術日漸提升。剛開始的目標是希望能自給自足,但是現在收穫量大增,開始跟附近的商店街洽談寄賣蔬菜,多了一筆小收入。有了想成就的事,自然會規劃出生活的輕重緩急。這就是活得精采有活力的訣竅。這個朋友相隔許久參加同學會時,老同學都說他「看起來最年輕」!來吧,大家也請馬上開始「尋找自己想成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