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銀光經濟」來了!無論你是否聽過、同意這個名詞,「銀光經濟」的時代真實到來了。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陳亮恭醫師
「銀光經濟」來了!無論你是否聽過、同意這個名詞,「銀光經濟」的時代真實到來了。
戰後嬰兒潮世代是人類歷史上最富有的一代,也是教育程度最好、社會影響力最大的世代。台灣的出生率與人口增加率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僅緩步增加,直到一九五O年因為韓戰,美國第七艦隊巡航台灣海峽,隔年(一九五一年)出生率明顯上升,所以台灣的戰後嬰兒潮現象約比美國晚五年,而二O一八年時,這些戰後新生兒已六十七歲。美國的戰後嬰兒潮現象,在台灣已經開始。
二O一六年時,台北榮總與聯合報共同舉辦的論壇中提出「銀光經濟」的名稱,當時的想法是給予「Silver Economy」較好的詮釋,天下文化所翻譯的這本《Longevity Economy》以「銀光經濟」稱呼之,是再好不過的說法,也為「銀光經濟」做了更完整的論述。
本書列舉的數十項研究案例十分契合我對國內企業界的建議。由於人口結構改變以及戰後嬰兒潮世代的現象,世界的消費行為已然改變,消費力已移往這個世代,但由於企業內部的研發設計和行銷人員多屬年輕世代,所以行銷手法上未能充分發揮功效,往往未能體察年齡增長的生理與心理變化,主打高齡者的保健食品標示文字卻小到年長者看不見,年輕世代對於年長者多以「老病殘」的樣貌描述,所以開發的商品多只能賣給自己的長輩。我們身處「銀光經濟」的時代,卻不懂得由此創造更活躍的經濟活動。
「銀光經濟」與社會整體發展高度相關,台灣實質稅收偏低,而政府與人民卻都期望擁有北歐國家的社會福利,這樣的差距在經濟不景氣的時代無法用稅收補齊,為了因應民眾的需求,政府只好從有限的總預算中不斷調整,這些福利措施的給予在有限預算下並不如北歐到位,卻又實質排擠其他預算項目,「挖東牆補西牆」的做法,總有捉襟見肘的一天。
「銀光經濟」對我而言有三重意義,一方面能創造社會永續發展的動能,台灣的未來必須靠經濟動力來驅動,而非將服務公共化;二方面,「銀光經濟」可以促進世代和諧,年輕世代必須花更多時間去理解長輩才能做到生意,因而更能與長輩溝通;第三,「銀光經濟」能促進實質的財富轉移,讓世代間的財富透過兩廂情願的經濟活動轉移,而非訴諸政治力,避免造成剝奪感。
「銀光經濟」時代中,生活的先驅消費者是女性,她們比同齡男性更積極追求生活中的各種幸福;「銀光經濟」時代中,「養老院」、「養生村」都是負面意涵的名詞,取而代之的是適合他們生活屬性的深度旅遊與生活體驗,對健康與活躍生活的要求高於長壽本身,然而生理上退化雖然延後但依舊困擾,商品設計與行銷須不著痕跡的因應生理退化。
「銀光經濟」的發展是超高齡社會必要的一環,除了提升內在經濟消費之外,政府更可以自然省去很多高齡友善社會的計畫,因為,人們將會自然走向跨世代融合的無齡社會。
出版日期:20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