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許多創業家或職場工作者,都用生命來換取事業的成功,且大多自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樣拚個幾年或許無妨,但若是延長到十年、二十年,絕對是壞處多於好處,而因此被拖累的,往往正是我們原本想極力照顧的家人。
圖片來源:unsplash
我父親在五十歲時罹癌過世,對我們全家人來說,都寧可他少點應酬,少賺一台車、一間房,但能夠多陪我們到他七十歲,親眼看到自己的孫兒長大成人。這些道理人人懂,然而是否能夠做到優先照顧自己,需要主動堅持。
就如許多職場家庭兩頭忙的母親,我有段時間也曾將家務外包、與孩子「隔離」,以為這樣就能完成更多工作。結果犧牲了家庭生活品質,而我在接送和安排之間奔波忙碌,也沒有使我更有效率。所以我決定「反其道而行」,重整我的工作時間,看起來工作時數更少,但產值卻更多、更好。
「好好照顧自己」對現代人來說絕對需要「強制執行」。以下是「強迫對自己好一些」的方法:
我每天一早就要「上工」照顧幼子與家人,還要經營台灣的公司與寫作,需要很多體力與精神。過去我習慣「眾人皆睡我獨醒」,孩子上床後才工作,但往往白天覺得疲累不堪,情緒自然也受影響。一段時間下來,我發現這樣的工作時間快把我擊垮,勢必得先讓自己好好休息才行。
所以我把挑燈夜戰的固定行程刪除了。每天睡前留給自己安靜的時間,與丈夫看劇、看球賽或聊聊天,並且比原本更早一點上床睡覺。因為睡前都會留時間與丈夫互動,我不再擔心忙碌工作會讓我失去關係的緊密。也因為睡前不工作了,睡眠品質變得更好,這對於偶爾得半夜起床安撫寶寶睡覺的新生兒父母,非常重要。
當我們睡得好,隔天起床的精神也好多了,更能夠專心思考。很多媽媽在孩子睡了後就「捨不得睡」,我也常有這樣的心情,當工作很多時,更希望趕緊「加班」完成。
但我知道,如果睡眠不足或品質不佳,會容易變得暴躁沒有耐性,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像是兒子把牛奶灑一地,或收到一封棘手的電郵,就把自己與全家人的心情都搞壞了。孩子清晨六點就跳到床上把爸媽叫起來的舉動,在睡飽時很可愛,但如果睡不到六小時被吵醒,可就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擁有自己的時間」與「熬夜到一兩點」是不同的兩件事。親身實驗的結果發現,如果我前一晚過了十二點才睡,隔天肯定心情很差。睡飽一點,心情會好很多,而睡眠的時間與工作時間一樣,是需要規劃和堅持的。
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狀況與需要,當然也會有不同的先後次序。臉書創辦人祖克柏在成為爸爸之前,一手創辦的公司是他投注最多時間精力之處;寶貝女兒出現後,他與妻子的關注焦點也隨之改變。他請了兩個月育嬰假,夫妻倆共同創辦的「陳.祖克柏慈善機構」(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也將目標專注在未來教育與醫療發展研究,這是一位父親對其身分轉換的一種「順序調整」。
不少在職場上有企圖心的父母,都很擔心自己的職涯發展因為育兒而延遲。這也許是事實,然而暫時調整並不代表永遠放棄,重新調整、排列順序,符合當下需求,又能讓自己維持在身心愉快的狀態,每一刻才會是「完美演出」。
當我不再強求自己時刻「工作至上」,而是順著生命需求的變化而隨時改變重心時,我也才不再總覺得氣喘吁吁,擔心忙不過來,而也終於在打拚多年後,能安排「正常週末」休息了!少賺的財富,我就用自己的快樂與健康補回來。這些歷程也成為我下一個事業階段的重要養分。
除了照顧自己身體,好好吃、好好睡之外,照顧自己的「心」更是重要。我見過許多懷抱夢想與決心做出一番事業的朋友,都敗在自己「心累了」。覺得自己撐不下去,用盡力氣,甚至小地方的失望與挫折,累積不處理變成毒瘤,就算仍在工作崗位上撐著,其實壞情緒與壓力已經開始蔓延周身,影響家人與工作夥伴,當然又回頭來影響自己的心情。嚴重者甚至不小心累積成精神疾病,事業當然也大受影響。
負面情緒最浪費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我們無法決定生命中發生的事,但學習怎麼讓自己「由負轉正」是很重要的能力。生氣時怎麼排解?沮喪時誰能給我們打氣?需要喘口氣時有哪裡可以去?如果清楚這些答案,就能在預期之外的狀況發生時,適時給自己「解方」。
這也是在家工作的我比較幸運的地方,因為身邊就是我最親愛的家人,特別是小兒子總能讓我暫時忘卻困難,而專注在大目標上。而我也有幾個祕密基地,可以偶爾逃去躲一下;在需要拉一把時,我會主動敲幾個正能量的家人好友。當然,偶爾來點巧克力和好好睡一覺更有效。
更積極的辦法,是平時就好好強化「心靈免疫系統」,讓自己減少感受到壓力與負面的可能性,讓壞心情不來打擾。在平常就多做自己喜歡的事,多和親友談心聊天,多接觸正面的人事物,這些都能讓人遇到困難時,比較不容易感覺「被打倒」。
你常覺得「忙到失去自我」嗎?很多女性常有在眾多角色間忙到「失去自我」的感觸。當每天都忙著餵奶和哄睡寶寶,甚至得承擔事業壓力時,我偶爾會覺得「自己」跑到哪去了?
不少全職媽媽以為「出去工作」就能找到自我,然而抱著這樣的心態,多一份工作只會讓自己更忙,而且離開孩子的時間更多,還容易產生罪惡感。也有不少職業婦女覺得「回家帶孩子」就會幸福了。
然而抱著這樣的期望,往往也會失望。讓我們覺得「失去自我」的原因並非孩子或工作,甚至不是婚姻或家庭,而是我們沒有捍衛自己,沒把照顧好自己擺第一,才會覺得我們懷念的那個會笑、會玩、可以自由自在的自己,漸漸不見了。
其實,「自己」一直都在,並沒有消失,只是處在我們不怎麼喜歡的狀態。我們所抱怨的「沒有休假和娛樂」、「沒有朋友」、「做好多家務」、「還要帶孩子」、「沒有時間工作」其實都不是真正的痛點,而是感覺這個世界已經很久沒有好好把焦點放在「我」身上。然而該要負起責任的,不是任何人,而是自己。
事情都會過去,真正時刻陪著我們的人,只有自己。每當朋友遇到事業或生活上的大問題,例如:被資遣、失戀、離婚、被倒帳時,我總不忘提醒他們,忙著解決眼前問題的同時,別忘了「好好照顧自己」:好好吃、好好睡,好好重整情緒。
當自己狀態欠佳時,主動調整,養成每天主動調回最佳狀態的好習慣。也許試試提早半個小時起床冥想,或做做運動。對我來說,能夠每天早上第一個起床,煮一杯熱咖啡,配上一本好書,就是我最佳的「校準」妙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