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北醫大長年關注全球永續發展議題,也是台灣第一個成立海外常駐醫療團的大學。希望能以全球為目標,盡力發揮善的影響力
圖片來源:臺北醫學大學社會責任 ▲為落實並傳達推動永續發展之精神與成果,所以北醫大於2021年正式啟用社會責任網站。
張文昌,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
當全球各大學紛紛邁開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步伐,臺北醫學大學,身為醫學高等教育機構,除了在2021年7月發表《2020年社會責任報告書》外,更出版了《與世界一起變好:北醫大實踐SDGs的故事》一書,凸顯北醫大關注全球永續發展、擴大社會影響力的決心。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是台灣與國際對話的共通語言,也是北醫大與國際接軌的契機。北醫長年關注全球永續發展,從醫學專業出發,與政府部門及社群組織等國內外機構合作,並鏈結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不僅從校園出發、從社會出發,更要從世界出發,落實大學的社會責任。
從校園出發,以書中〈有些事,就是要年輕的你去做〉一章為例,因應超高齡化社會來臨,北醫大自2020年起,與張榮發慈善基金會合作,試行「青銀共居」計畫,從文中可以感受到北醫大學生與長輩屋主培養出猶如祖孫般的情誼,學習與長者感同身受,讓服務更有溫度,也打造跨世代的居住想像。
從社會出發,〈問題愈大,愈要從現在開始做〉談到,身為全台學生社團密度最高的大學,北醫大服務性社團利用寒暑假期間,平均每年近1500位學生投入醫療服務,足跡遍及台灣偏鄉、離島、山地部落,甚至遠赴柬埔寨、尼泊爾及史瓦帝尼等國,進行義診與衛教工作,從口腔衛生、寄生蟲篩檢、保健營養到水資源議題,一步一腳印,協助當地居民提升衛生習慣,縮短醫療資源不平等的問題。
從世界出發,〈為生活創造意義,為世界創造價值〉記述的,是北醫大多年來派遣常駐醫療團前往史瓦帝尼、馬紹爾,執行醫療任務、推展衛生策略,除了集結醫學大學與附屬醫院資源,開創海外醫療團新模式外,更是台灣第一個成立海外常駐醫療團的大學。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北醫大迅速組成防疫專家團,飛抵友邦協助抗疫,成功治癒史國國王及王妃,再次展現台灣堅強的醫衛實力。
我們以「醫學教育為本,生醫臨床為用,具社會影響力的創新型大學」做為北醫大發展的定位,社會責任也是大學教育重要的一環,學校除了以身作則,勇於承擔社會責任,也希望傳承給年輕學子,讓北醫大精神永續,與世界一起走得更遠。
➢【書籍資訊】《與世界一起變好》
➢【延伸閱讀】復育回憶中的小米文化,重建消失的部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