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扭轉「看待分數」的觀念,是家長該努力的。2019年公布的國際大型考試PISA 的評析裡,臺灣學生是全球最怕失敗的一群。孩子面對失敗的態度,與家長如何看待孩子的分數,有很大的關係。

圖片來源:pixabay
在學校裡,檢核學生的學習雖然較以往有更多變化,但有時候仍需要「打出一個分數」,讓孩子知道這一次評量中,他位處於群體裡的哪個相對位置。
所以,完全不看分數、或認為分數絕對不客觀,這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在體制內,分數就是一個衡量指標。
家長對「分數」採取什麼態度,攸關怎麼協助孩子的學習:
1 看分數,就要像看股票那樣看「趨勢」
如果是單科,不要只在意某一次的分數,而是要看孩子在整個學期、或整個學年當中,這一科目的學習曲線走勢。不同科目畫出不同的「線圖」,這樣就可以理解孩子的優勢和弱勢科目是什麼。針對孩子的困難給予幫忙,或聯繫老師一起協助,親師一起來,雙管齊下效果更好。
2 了解失分的原因
同樣都是90分,A的90分可能是計算粗心、B的90分可能是無法理解文字題意、C的90分可能是某單元的某個觀念完全不會。所以,只看分數的意義不大,了解孩子「失分在哪裡」、「為什麼失分」,該做什麼樣的補強(治粗心,或加強題意理解,或整個單元觀念重新釐清……),才是治本之道。
3 讓孩子試著總結學習經驗
不管是高分或低分,都要讓孩子自己很清楚,是做了什麼努力或準備才得到高分?是因為什麼失誤或欠缺才拿到低分?每次考後讓孩子對自己完成這個深度評量,產生了什麼理解,這是非常重要的自我建構。 人是經驗的動物,孩子也是;但與其讓孩子本能的去累積經驗,不如爸媽給點提示, 一起討論。讓孩子透過自我對話後的察覺與省思,在每次考試後都能有所修正,這樣累積下來的,才是屬於他自己的獨特學習歷程。
扭轉「看待分數」的觀念,是家長該努力的。2019年公布的國際大型考試PISA 的評析裡,臺灣學生是全球最怕失敗的一群。孩子面對失敗的態度,與家長如何看待孩子的分數,有很大的關係。
看到孩子不盡理想的分數,有兩種反應極端的父母,一種是音量拉高八度:「這個不是教過?那個不是也寫過?怎麼還錯,你到底有沒有在記……?」另一種就是不怎麼在意的喔一聲,沒有繼續和孩子對話,轉頭回到自己的手機上。
一種過於嚴苛、一種顯得冷漠。嚴苛是孩子畏懼的火藥,冷漠則是造成孩子、家長與學習間疏離的利刃。過於嚴苛的家長,養出害怕失敗,甚至隱藏分數和學習困難事實的孩子;顯得冷漠的家長,則是直接暗示孩子:爸爸媽媽不在意你的學習。
玩遊戲,哪個孩子不想贏?自我滿足和成就感,絕對是人性。轉換到學習上也是一樣。所有小孩都希望自己學得會,所有小孩也都希望父母關注自己的學習。
那麼,在這兩個極端值中間,父母看到分數採取怎樣的反應比較好呢?我的看法是,重視分數,但請更重視產生出這個分數的原因與歷程。
孩子「為什麼」沒有拿到分數,比「分數的本身」重要太多了。孩子為什麼「失去20分」的原因,比他「得到80分」來得更重要。
父母面對孩子不夠好的分數,如果覺得情緒上升,就趕快想想他人生還有超過一百場考試,我們要讓孩子在經驗裡學到些什麼,而不是只記得挫敗。
看到發回的考卷,請孩子拿出「錯誤筆記」,把答錯的題目好好記錄下來,每次考後的自我檢視,都在建構孩子學習的態度和模式。若希望他漸漸進步,就請把握每次機會。
至於孩子的學習態度或困難,爸媽要不帶情緒的跟孩子聊,客觀說說之前發現的:
「在這次準備考試中,有幾次媽媽覺得你寫練習時不是很專心,例如○ ○ 跟╳ ╳。你可以跟媽媽說一說,你那時候是怎麼想的嗎?」
「現在都考完了,我們來盤點一下,有哪些事沒做到?」
「錯的這個觀念,之前我們就討論過了。但好可惜,這次還是錯。你說說你的想法給爸爸聽聽看好嗎?」
過去的事談過也檢討過了,接著就可以在這基礎上,找合適的機會和時間談談未來:
「之前很累的時候,就沒辦法專心寫練習。下一次,試試看假日睡飽一點再來寫,這樣就可以比較專心了,對不對?」
「上次考試前剩下很多練習來不及做,我們一起來規劃到下次考試的時間,怎麼安排練習才不會太趕?」
很多話語的引導,其實要建立在「孩子自己想要」的基礎上,他想學習好、表現好、考好。父母多說鼓勵的話、提示學習的方法、賦予期待、強化信心,會比暴怒、責備、處罰,甚或激烈的言詞,來得更有效果。
分數,很容易是親子關係的地雷。所以請轉化成親子間可以討論的話題,讓孩子願意找你幫忙和討論,也讓孩子相信你看重他甚於試卷上的分數。要期許自己是個孩子考爛也願意主動和你討論、尋求幫助的爸媽。
但願這些因著分數而來的親子對話,扣緊著親子間對學習的共同目標、爸媽的關懷,及孩子自己對學習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