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2021年5月中旬本土疫情大爆發,臺北慈濟醫院挺在疫浪最前線,大家都沒有什麼休息時間,有人累到哭,但抹去眼淚,擦乾汗水,他們還是穿上防護裝,繼續奮戰。所有人都想著怎樣多做一點事,好保護好病人。
文 / 陳怡琳,天下文化主編
清晨4點半,臺北慈濟醫院主祕喬麗華已抵達行政辦公室,為六點半開始的防疫會前會做準備。院長、六位副院長與喬麗華,從今年4月6日開始,週一至週六天天6點半開始防疫會前會,8點再開全院防疫會議,週日則是大家到集檢所支援。院長、副院長更利用週六、日線上看診。
清晨5點,腎臟透析中心護理長黃瑞玲已抵達醫院,打開要價百萬的紫消燈,進行腎臟透析中心五個區域大消毒。前一晚大夜班護理人員已消毒過,但為了保障病人及醫護安全,於是黃瑞玲每天趕早再來一回合。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2021年5月中旬本土疫情大爆發,臺北慈濟醫院挺在疫浪最前線,大家都沒有什麼休息時間,有人累到哭,但抹去眼淚,擦乾汗水,他們還是穿上防護裝,繼續奮戰。所有人都想著怎樣多做一點事,好保護好病人:因疫情嚴峻而醫療降載科別的醫護、住院醫師,積極接受教育訓練支援篩檢;行政人員利用午休主動協助清消診間;防疫面罩需求量大,有空的人主動上生產線,製作防疫面罩供醫療前線使用;慈濟志工更是協助戶外社區篩檢站設立、支援靜思堂疫苗施打、加入「居家照護」的行列……。
今年Omicron疫情來得又快又急,從年初至今,這一波由Omicron 引發的疫情海嘯確診人數已超過四百萬人,臺北慈濟醫院全體人員再赴疫浪高頭迎戰。雖然作戰方式與前一年有所不同,然而對病人付出的愛與關懷並無二致,無論輕症、中症、重症,照顧好每一個病人,仍是最高的工作原則。
2005年5月8日臺北慈濟醫院正式啟業時,證嚴法師以「感恩、尊重、愛」,做為臺北慈濟醫院的標竿,期勉醫護同仁做到「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17年來一直以此為努力方向。趙有誠接掌臺北慈濟醫院院長以來,亦帶領全院同仁走在這條路上,而在遭逢新冠肺炎這場百年大疫時,更將「感恩、尊重、愛」發揮得淋漓盡致。
疫海無情,醫護有愛,無論臺灣還將面對幾波疫情海嘯,也無論未來還有多少染疫病患需要救治,臺北慈濟醫院始終會是茫茫疫海中,不分日夜、分分秒秒,不斷放下救生艇搶救生命的那艘法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