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骨科醫師周博智因罕見免疫疾病倒下,歷經半年治療與復健,從插管到重返診間。他以「撿回一條命」形容這段歷程,感恩醫療團隊、家人支持,並更珍惜日常生活與行醫使命。
周博智在 47 歲這年,人生也大翻轉,只是他的翻轉是天翻地覆,差點落水滅頂,緊要關頭,慈濟的醫療力量救回了他。
在臺大醫院完成住院醫師及總醫師訓練後,周博智應學長王禎麒之邀來臺北慈院骨科擔任主治醫師,太太呂佳虹也在臺北慈院,是放射診斷科醫師,夫妻倆養育三個孩子,工作順心,家庭和樂。沒想到 2022 年 1 月中旬打完第三劑新冠疫苗後,自體免疫系統瘋狂攻擊自己的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超級強烈颱風等級的免疫風暴,讓周博智連生活自理的能力都失去。
還好臺北慈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陳政宏鍥而不捨地抽絲剝繭,找出他的病因是「抗磷脂抗體症候群」,以血漿置換術重啟他的免疫系統,他的人生才有重啟的機會。
周博智以「撿回一條命」形容劫後餘生的心情。發病之初呼吸衰竭送加護病房插管,他連遺囑都在寫了,後來陸續住院約半年,接受各種治療。他記憶中的那段時光,「日子是無止盡的頭暈及全身無力,連呼吸都沒力氣。」陳政宏說,這是因為自律神經嚴重失調,當交感神經不運作,周博智就有如電力耗盡,手腳都不聽使喚,而且極度畏光,連室內的燈光都會讓他頭痛。
漫長的病中時光,他曾經悲觀地認為自己可能會成為身障者,一輩子要依靠電動輪椅,他甚至連開彩券行的後路都設想過,還研究了開彩券行的資格、如何申請、如何租店面等等。有過這樣的心境,周博智康復後走在街頭,看到坐輪椅賣東西的身障人士,都會上前購買,「多少幫忙一下。」
住院期間,周博智努力配合復健,出院後持續以騎車、游泳、爬山做為復健,終於恢復到可以重回工作崗位。2022 年 10 月 4 日,他重新穿上白袍,重回診間為病人看診,百感交集,「能回來上班照顧病人是幸福的。」他感恩證嚴上人長期關心他的病情、感恩醫院全力救治他、感恩太太一直牽著他的手不放,以及同仁不斷為他加油打氣,讓他重新站起來。
重回診間的歷程,好像爬過一座聖母峰
周博智重回診間,太太呂佳虹的欣喜不在話下,她對同事說:「今天是博智一個重大里程碑。」從生病倒下到重回工作崗位,她形容:「好像爬過了一座聖母峰。」
剛回診間那段時間,周博智走路還走得不十分穩妥,他拄著拐杖去門診,病人問他怎麼了,「我就說我扭到腳。」醫院體諒他情況特殊,骨科同仁也很幫忙,他顧門診就好,不需要值班。
重回門診,他從一天十個病人慢慢看起,逐步進展到看二十個、三十個病人,後來也能夠進手術房為病人動手術,他欣慰自己開刀功力未減,「開刀的每個步驟都已經內化在我心裡了。」曾經手腳不聽自己使喚,這樣的經歷使他更希望能透過他的治療,讓每個病人的手腳都能恢復功能。
但這場大病還是帶來神經方面後遺症,「我有搜尋、比對的障礙。」有一次他到超市購買一種調味料,但面對貨架上一整排各式各樣的調味料,他找不出自己要的東西;另外,他想利用對發票來訓練腦力,卻發現自己無法比對數字。
周博智開解自己:「那就放空吧,不去操心那些俗事。」他慢慢習慣不要去傷腦筋,還調侃自己:「不會被詐騙集團騙錢或在外頭走失就好了。」而中醫科的同事也持續為他針灸,治療神經系統後遺症。
遺憾的是,就在他逐漸好起來之際,姊姊檢查出胰臟癌,「我生病時,爸爸 80 歲了還在醫院幫我推輪椅。」他覺得自己很不孝,沒想到爸媽幫兒子推完輪椅,還得幫女兒推輪椅。他感謝慈濟同仁協助自己康復,沒有成為家裡的負擔,還能照顧姊姊和父母,減少遺憾。
經歷生死大劫,周博智體悟,能重新在父母身邊盡孝,能看著孩子長大,能跟太太牽手散步、爬山、一起發揮專業協助病人,日子雖平凡,卻是最珍貴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