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深情回顧臺北慈濟醫院20年來的歷程,從義診起步,到守護公共衛生,再到榮升醫學中心,一路走來始終秉持「以病人為中心」、推展「有愛的醫療」理念,堅守人本關懷的信念,實踐證嚴上人「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慈悲醫療初心。
臺北慈濟醫院轉眼已啟業 20 年了!在醫院啟業前先舉辦義診活動,是從慈濟第一家醫院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啟業時就立下的傳統,2005 年臺北慈院亦是,當時我是大林慈濟醫院的院長,特地從嘉義大林北上,參與臺北慈院啟業前的關懷義診,各慈院的資深醫師都前來共襄盛舉,北區慈濟人喜不自勝。啟業當天,證嚴上人親臨,安放「守護生命的磐石」,為慈濟醫療在北部開啟新頁,而臺灣與海外慈濟志工齊聚一堂,歡喜送上祝福,讓人記憶猶新。
都會不缺醫療,缺的是「有愛的醫療」
位處於臺灣北部新北市新店區的臺北慈院,是慈濟醫療志業在人口密集都會區的第一家醫院,為什麼慈濟會在醫療資源相對密集的地方蓋醫院?首先是因為慈濟的志工與會員在北部是最多的,慈濟的花蓮、玉里、關山、大林院區都地處偏鄉,無法照顧到北部的慈濟人。另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推展「慈濟式的醫療」。
慈濟式的醫療,強調「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醫院的營運方式不以醫院本位主義為出發,而是考慮病人的需要,例如臺北慈院醫療團隊結合社工與志工,經常走出院區,關懷弱勢病人,或到慈濟環保站關懷環保志工的健康。
而慈濟醫院的經營管理也是先以病人為中心做考量,凡事從病人的角度出發:「把幸福、美滿、快樂留給病人,困難、壓力、責任留給自己。」這就是慈濟醫療人文最好的展現,當醫療專業能以愛出發,就能做到全人關懷,達到身心靈的療護。
堅實堡壘,護守公衛
20 年來,臺北慈院在大臺北地區,成為公共衛生非常堅實的醫療堡壘,其中最重要的兩大事件,一是八仙塵爆,立時啟動全院大量傷患機制,搶救十多位中重度燒傷患者,並增設負壓隔離病房,搶救傷者。而在地方衛生機關及社區慈濟志工的協助下,臺北慈院全院同仁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其二,COVID-19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期間,除成立專責隔離病房,「一個都不能少」,盡力收治染疫病人,包括失智長者、產婦、身心狀況有異等病人,只要有床位,來者不拒。不但運用創意手法照顧失智阿嬤,亦為確診孕婦接生,保母子均安。此外,舉凡配合中央主管機關的防疫、抗疫、快篩、疫苗施打等公衛政策,臺北慈院無役不與,其中,疫苗施打除了在醫院內為來院大德注射,更至新北市五處慈濟靜思堂為社區鄉親施打,後來還前進校園,總施打量累計達 39 萬 6 千零 35 人次。
圖片來源:2021 年新冠Delta 病毒株肆虐,全國實施三級警戒,臺北慈濟醫院來者不拒,救治重症病人,成為當時全國收治病例最多的醫院。全院上下齊心抗疫,院內清淨無一感染,展現卓越感染管制與照護品質。圖為加護病房蘇文麟醫師(中)以支氣管鏡為病人抽痰。(鄧志銘拍攝)
勇於接受挑戰,通過醫中評鑑
臺北慈院在趙有誠院長的領導下,全院同仁不斷地迎難而上,同心協力對抗新冠疫情之後,緊接著準備 2023 年的醫學中心評鑑。終於開心聽聞好消息,2024 年初臺北慈院升格成為醫學中心,醫療專業服務品質受肯定,更重要的是,20 年來持續施行有溫度的醫療,獲得所有評委的認可。值此 20 週年,回顧臺北慈院歷年來所獲的獎項與表彰,實為慈濟醫療之光。感恩趙有誠院長帶領臺北慈院全體同仁,步步踏實行在慈濟醫療的菩提大道上,恪遵證嚴上人對醫療志業的期許—已成為「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堅定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