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慢食精神在臺東成熟發展,並非偶然,
而是源自一整套以土地、文化與人為核心的治理哲學。
臺東自2015年起倡議慢食精神,藉由每年臺東慢食節落實內涵。臺東慢食強調「從土地出發的飲食行動」,是「從產地到餐桌」的透明關係,以及生產者、料理者、消費者三者之間的共好精神。這樣的詮釋,讓慢食不只是飲食文化,更呼應臺東慢經濟政策,並成為核心靈魂。2025年臺東慢食運動滿10年,透過本書讓外界更理解臺東慢食節發展的歷程與核心概念。
慢食精神在臺東成熟發展,並非偶然,而是源自一整套以土地、文化與人為核心的治理哲學。臺東縣長饒慶鈴所提出的「慢經濟」政策,實際上是一種地方治理的宣言——不傾向快速開發、拒絕短線思維,強調以慢的節奏打造深刻底蘊。
在這樣的框架下,臺東慢食節不僅讓外地人嚐到風土滋味,更讓臺東人重新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慢經濟也讓青年返鄉不只是理想,而是可行的生計選項。臺東的成功經驗在於:用「慢」重新定義「發展」;不是速度的比拚,而是韌性的培養;不是一時的亮點,而是長久的光。
序 慢食10 年 臺東的味道,世界的風景 饒慶鈴
序 慢,是一種生活的速度,也是一種治理的高度 陳美伶
前言 從土地出發的慢經濟哲學
第一部 慢的力量
1.1 起點:導入中央計畫,整合資源 從產地餐桌定調慢食精神
1.2 擴散:跨域結合,品牌定位 一場慢的策展
1.3 輸出:爭取發聲權,強化自信 慢的創生
1.4 交流:走向世界,永續發展 臺東慢食模式驚豔國際
第二部 土地的滋味
2.1 海線與島嶼 靠海吃海的太平洋子民
2.2 縱谷地區 群山環抱賜予豐富物產
2.3 南迴地區 在山田溪間汲取生命養分
2.4 臺東平原及周邊 族群交會下的飲食記憶
第三部 人與土地的對話
3.1 共農共食 X 曾于庭&童亞琦 啜飲濃縮土地甘甜的慢滋味
3.2 宜興園 X 呂增興&莊玲宜 找回記憶中的臺東味
3.3 恰比兔子 X 裴友涵&黃秀雲 從食物裡慢慢找到嚮往的生活
3.4 出力釀製酒 X 許震詮&高莎莎 釀出部落與土地之間的連結
3.5 日出禾作 X 黃瀚 從延續傳統中與世界對話
3.6 貓俬廚 X 楊小貓 被山海黏住的料理魂
3.7 蓋亞那工坊 X Ibu 從保種連結慢食核心精神
3.8 艾蘭哥爾咖啡 X 張弘典 從土地生長的慢食經濟學
3.9 旗遇海味 X 林昱濱 離海最近的餐桌
3.10 臺東縣長饒慶鈴 在慢食中落實慢經濟
3.11 津和堂執行長郭麗津 一口一口吃回土地的美好
3.12 米其林綠星主廚郭庭瑋 看見臺灣味的未來
3.13 專欄作家王南琦 從土壤長出獨一無二的料理
3.14 飲食文化研究者徐仲 打造臺東人自豪返鄉的節慶
3.15 臺東縣慢食協會理事長涂裕苓 從飲食風土開始認識家鄉
3.16 飲食文化策展人馮忠恬 用慢食理解風土和生活節奏
3.17 美食評論家高琹雯 站在幸福生活的起點
3.18 臺東作家劉襄群 用一輩子慢慢探索臺東的美好
3.19 綠色餐飲廚神簡天才 用料理撐起小農和土地
第四部 慢食.擴散.永續
4.1 慢食的擴散 重塑地方發展典範
4.2 慢食的永續 與國際浪潮深層接軌
序 慢食10年 臺東的味道,世界的風景
饒慶鈴(臺東縣長)
10 年前,我們在臺東播下了一粒「慢食」的種子。那是一場關於土地、文化與生活態度的實驗,也是一場對全球飲食文化的溫柔抵抗。如今,這粒種子已在臺東深深扎根,長成一片風味多樣、文化豐富的慢食森林。
我還記得擔任議長時,就曾參與「從產地到餐桌」計畫,對於整體活動設計十分驚豔,也相信遊客會因為這樣的體驗,感受到臺東在地風土的獨特性。後來,「從產地到餐桌」轉型為「時令餐桌節」,成為臺東前所未有的飲食文化行動。它不只是一個節慶,更是創生的起點,我們也因此挖掘出許多在地故事,連結部落、農友、廚人與旅人,讓臺東的味道成為一種文化記憶。
2019年我剛上任縣長,因中央計畫銜接問題,慢食節一度面臨停辦危機。我與團隊立即發起募款餐會,號召在地企業與朋友支持,成功延續活動,也讓更多中小企業走進慢食的世界。那場「團圓餐桌」不只是募資,更是凝聚地方認同的象徵。
慢食的核心精神是「優質、純淨、公平」(Good, Clean, Fair),它提醒我們:好食物來自健康的土地、良知的生產方式與文化的尊重。臺東慢食節堅持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落實永續原則,甚至獲得ISO 20121驗證,成為全球慢食運動的典範。
這些年來,我看到愈來愈多年輕人返鄉或東漂,透過慢食節找到創業方向與文化認同。例如,過去阿美族傳統醃肉siraw與製酒麴釀酒的習慣,有料理人傳承下來,結合日式飯糰與炙燒手法,創作出超級美味的「炙燒siraw飯糰」,並成為慢食節的明星料理。如果沒有慢食概念的引導,料理人恐怕無法在阿嬤過世前學會這道手藝。如今,每當他提起這段故事都會落淚,而且非常感謝慢食節。在我看來,這不只是味覺的體驗,更是一場跨世代的文化延續。
臺東縣政府持續推動慢食節、慢食評鑑、慢農學院與創生基地,打造365天運轉的慢食平台。我們也積極走向國際,2024 年率隊參加義大利國際慢食年會,臺東的糯米 酒、小米飯、自然食器等展品引起高度關注,展現臺東的永續實力與文化底蘊。
慢食不只是節慶,更是臺東「慢經濟」的核心。
自《慢經濟2030白皮書》發布以來,臺東吸引近5,000萬人次旅遊,新增逾千家商業登記,創造超過4,000億營業額。慢食節也成為城市品牌,累積逾10萬人次參與,串聯近200家店家,推動地方經濟與文化自信。
我相信,愈在地,愈國際。慢食 臺東的10年,是一段從風土到風味、從地方到世界的旅程。感謝每一位參與者,讓我們一起走得慢、走得深、走得遠。未來,我期許慢食成為臺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讓每位來到臺東的人,都能感受到這份由土地孕育的美好。
序 慢,是一種生活的速度,也是一種治理的高度
陳美伶(臺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
在我走遍臺灣22縣市推動地方創生的這些年裡,臺東始終是最特別的一塊土地。他選擇放慢腳步,以最真誠的方式與土地共生,讓世界重新看見臺灣的美好。
我在《美伶姐的臺灣地方創生故事》,和《在地的幸福生活》兩本書中,都曾深深的著墨臺東。那時,我看到一群人——農友、廚人、匠人、部落青年與縣府團隊,以在地陪伴、用心實踐的方式,把「從產地到餐桌」變成一種文化信仰。
身為臺東縣政府地方創生計的陪跑員與顧問多年,我親眼見證 在縣長饒慶鈴與副縣長王志輝的領下,把「慢」變成一種治理能力——不躁進、不妥協,卻能穩健前行。從「慢食節」、「慢經濟白皮書」到近期的「無圍牆(巨蛋)演唱會經濟學」,臺東一步步將「公共治理」與「生活經濟」結合,讓文化、觀光與產業在同一個節奏裡呼吸。
慢食節,它不只是地方節慶,更是一場永續革命。
《慢食臺東》這本書所記錄的不只是飲食的故事,而是一場從土地出發、走向永續的地方實驗。透過《慢食臺東》,我深深感受到這顆種子早已發芽成林:從餐桌走入政 策,從節慶延伸為日常,從飲食延展為一種新的經濟哲學。特別是從不用一次性餐具、推動自然食器,到導入友善農業、廚餘回收與環保教育,這些細節讓永續不再只是政策口號,而是一種可以被觸摸、被實踐的生活方式。
臺東用行動告訴我們:真正的環保,不是少做什麼,而是多理解土地的節奏。這也是為什麼臺東慢食節能獲得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的肯定——它把美學、文化與永續融合為一。
我特別珍惜「慢經濟」這個概念。當年白皮書發表時,我親自到場見證那份勇氣——臺東敢於走一條與主流不同的路。它強調的不是速度,而是深度;不是競爭,而是共好。慢食,是慢經濟最溫柔的入口,也是臺東送給臺灣最誠摯的禮物。
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畢業,美好的緣分合作多次訪談撰稿,有幸如同時空旅行者跟隨著受訪者進入每個重要的瞬間,用心感受之餘期盼讓讀者透過我的文字感受到字裡行間傳達的溫度。
大學讀生物、研究所讀藝術管理。有感於「身為地球人,我對自然、土地的認識實在太少了」而移居臺東。居住臺東近七年,參與地方慢食運動推展,在田野採訪時聽故事,在企劃編輯《臺東慢食通》、《採集一桌的綠意》、《慢食村民報》時,學習著好好說故事。
圖文工作者,嘉義人,在臺北求學工作二十年後,希望能往人少又開闊的地方去。目前住在臺東,一面採集紀錄地方文化,一面重新認識自己,寫字、做陶、畫畫、慢跑,朝理想生活前進。
政大新聞所畢業,年輕時跑旅遊,在土地找到深刻的養分,從此對聽故事樂此不疲,把土地上的人事物寫進文字。
2025/11/24
BGB620
天下文化
平裝
17×23×1.6cm
彩色
9786264176835
224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