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深情回顧臺北慈濟醫院從選址、籌建到晉升醫學中心的漫長路程,感恩社會各界的支持與每位醫護夥伴的無私奉獻,並以堅定信念重申「以愛行醫」的初心,期許未來持續創新、邁向國際,守護更多生命。
憶當年,原本為興建兒童復健發展中心而覓地。第一次在雅美師姊的引領下,穿過一條彎曲小巷,過小橋,立見圍牆高高圍起的工廠;左邊緊挨低矮三合院,按鈴,工廠守衛問何事?「找廖總經理喔!」
工廠變身,北慈有望
廖總親切表達,徐董事長因欲將工廠遷往大陸經營而讓地。為了珍惜過去在此發跡,而為土地覓新主。期待未來能充分發揮良能。而當我們表達費用大,恐無法購置時,經廖總請示董事長,願意讓我們無息分期五年付款。就這樣開啟臺北慈院矗立的良緣,令我們感動不已。
評估地處巷弄,病人怎能順利進入?經了解,原來此區域需鄰近地主同意,一起申請自辦土地重劃,才能開始規劃使用。我們只得另覓土地,希望明達公司能諒解並退回價金,明達欣然同意不索賠。幾經波折,歷經三進二出土地買賣,該公司均欣然協助,此等胸襟非常人也。
確定土地方向,有兩種方式推展,一者是合辦,二者購地自辦。二個方案均需所有地主同意方可啟動,缺一不可,其困難不言可喻。感恩當年包括劉立委、陳香樺師姊、陳裕明師兄及同修、林寬陽師兄等一起努力,其過程千迴百折、難可言喻。
圖片來源:醫院舊址原為明達廠與三合院民宅,慈濟志工奔走覓地,訴說證嚴上人建院的悲心,至誠之意感動地主,最終整地成功,順利建院。(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停工復工,高樓隔震
因土地區劃為工業區,無法辦理都市變更,只好依據工業區可興建醫院的法規進行推動,過程艱辛無比、障礙重重。可是搶救生命、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使命,讓我們戮力以赴。尤其是在臺北的熱情醫師們,樂於參與、加入慈濟,這成為我們必須克服種種困難的推力。
北部醫學中心林立,慈濟以愛照顧弱勢,並做為志工們健康的後盾;如何在軟、硬體的規劃上,能與醫界先進並坐?於是聘請素以設計醫院為主軸的美國 NBBJ 建築事務所,與許常吉事務所合作協助規劃,將最新醫療領域設計的觀念,帶入臺北慈院。
在建照的申請過程中,土地自辦重劃同步齊進。唯有如此,才能打開門前的建國路,這是建國路開闢的關鍵。
於是,醫院可以動工了,然,九二一大地震發生了。看到中部地區一些醫院儀器受損等,在最需要救命的時刻,無法發揮搶救生命的功能。
證嚴上人不忍不捨,期待我們能努力,務必讓醫院與學校,兩種建築物不能倒;才能真正守護希望、守護生命。所以團隊研究了隔震系統應用於臺北慈院,據專家稱,這是創高樓隔震的先驅。
醫院工程的進行,延續中部援建學校工程的精神。感恩北區的師兄師姊們照顧工地菩薩,將工地人文帶向一個令人敬佩的境界。每每看到工地菩薩,充滿笑容走入工地,穿過「入門行善,出門造福」的對聯。日日熏習、領悟良多,改變了自己也改變家庭,這是工程進行的動力,也是創造愛的氛圍,最重要的磐石。
籌備工程因外在的困頓,已延宕多時;因此多管齊下,加緊工程的推動,開展聘請醫護、專職人員。惟,先到花蓮培訓,人人卻步。
有緣有志,共組團隊
眼見大部分困難已解決,訂定 2005 年啟業,於是 2004 年開始與過去有緣,富愛心、具專業,且已有教職的朋友們,相約在新店,敘述願景與核心價值。各醫學中心各領域專家,均接觸商議,但醫師的異動事涉寬廣。
得知林坤榮醫師有異動的念頭,因此邀請前來。非面談而是談未來,雙方相談甚歡,於是請他負責放射科規劃,包含人員聘任,他感覺到我們的尊重與授權,欣然同意。
接著與曾經在花蓮慈院支援的心臟內科柯毓麟教授見面,心臟專科的臨床很重要,可是教學傳承與研究更重要,柯醫師開始籌組心臟內科,並邀約心導管高手張恒嘉醫師參與。令人感動的是,有 9 位醫師願意共同來打拚未來。
胸腔內科曹昌堯教授有管理的經驗,經團隊商議,聘為副院長。他已招聘了 8 位胸腔內科醫師前來。無論哪位醫師,都是以尊重生命及提升專業為重點。
比較特殊的是腎臟科洪思群醫師,剛完成總醫師訓練,並考取專科醫師的執照,年輕尚無教職,但研究論文已發表於具影響力的國際期刊上,潛力極大,對於該科的未來有願景,幾乎是當年破例聘請的,如今年紀輕輕已是教授,據悉兒子亦是醫學生。
愛的醫療,堅守願力
還有許許多多各科醫師,我們對臺北慈院的共識,是未來北部最重要的、愛的醫療。當然專業是本分,但是基礎醫學也需共同並進,所以一開始就創立了研究中心。當年很多先進問我,臨床才剛起步,這種投入適當嗎?我的回應是,上人重視臨床,更重視研究創新,加上教學才是永續的未來。
我們欣喜前來服務的醫師,已經走在這條路上了,怎能不支持他們呢?這才是慈濟醫療及病人之福,如今他們各個守在當初的願力上,怎不令人感動與感恩呢?
當然,最最感恩的是北區的師兄師姊們,安排場所,創造溫馨的環境,讓前來面商的人有初步的體會。我們共同的願:大家走入慈濟不是經營醫院,而是耕耘一個身心靈生命的未來。
永遠不會忘記護理的安娜,在工程及籌備期間,尤其是醫院啟業後兩年多的期間,我每個星期幾乎有三天守在醫院,看到安娜總是最後一個將燈關掉才離開的人。另一個特別是她柔軟的態度,間接帶動護理同仁以柔軟的心呵護病人。還有晶惠、勝昌、少甫,許許多多同仁,限於篇幅,我無法一一贅述。
趙院長守護醫院如己命
感恩趙有誠院長人如其名,從第一次在忠孝東路臺北分會與他見面,溫文爾雅謙和的態度,直到今天亦如是。他以誠意守住對上人的承諾,照顧法親如至親,守護醫院如己命。「家」的溫度與氛圍,對同仁如兄、如父、如友,帶領同仁一棒接一棒,朝向既定目標努力。尤其是取得醫學中心的資格,在北區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他帶領同仁,讓所有專家給予我們最大的肯定。
當然,無論是八仙塵爆救治的過程,或是 COVID-19 襲來的巨浪,若無菩薩的智仁勇,以及「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決心?怎麼可能乘風破浪而竟全功?這是醫界最大的震撼,是衛福部及新北市政府面對艱困的疫情時,最大的依靠。這是一個人性重要的新里程碑,也是上人的德行感召。
盤點生命,字字感恩
我跟趙院長用心相契,很少談天。疫情期間,我不能上臺北,但每天傾聽他敘述醫院動態,傾聽他面對的壓力與感動。除了傾聽加上感恩與感動,心裡的澎湃也難以形容。真的非常敬佩,他與同仁們如壯士慨然,蕩蕩赴戰場,每個人似乎與自己生命告別,只為了搶救非己親的生命,怎不令人震撼呢?
時光飛逝,轉眼 20 年,盤點過去是我生命重要的一環。時光的積累,讓臺北慈院各科各有特色,但與醫界最不同的是愛。我記得在 2000 年的時候,梅約醫院的執行長來參訪,他抱著醫院的圓柱說:「這裡比梅約更梅約,我們應該來學習。」那一刻,大廳的鋼琴聲優雅,病人帶著笑容合音,可能 LDR 產房正有新生兒出生,第一時間即接觸到欣喜的歡迎聲。
莫忘初心,與時俱進
值此迎接 20 年慶的重要時刻,看到同仁在本書中暢述心情,非常非常感動,這有別於一般的特刊,字字都如愛的流動樂音,因此期待:
一、 莫忘初心,並勇於表達與傳承,初心不變,成佛在眼前
二、 與時俱進,接軌醫療專業的脈動。勇於嘗試、面對與挑戰,激盪出
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成為醫界的領航。
三、 科技趨勢,AI 是工具,我們要用愛溫暖它,而非被駕馭。
四、 世界是平的,國際化是必然,提起勇氣,培育走向世界的人才。
五、 國土危脆,世事無常,盡世界公民的責任。
六、 佛心師志,入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永續愛的願行。
最後要感恩過去一同走過、一起克服困難的法親們,例如慈妙與廖太太等,還有一位很重要、已遠離可能已再來的宋篤志師兄。還有麗華師姊一直守在大家的左右,她是箍桶,有她真好,但是有大家更好。無限感恩趙院長以誠帶領,祝福臺北慈濟醫院,領航愛的醫療,有無盡的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