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1986 年花蓮慈濟醫院啟業初期,醫護團隊秉持證嚴上人的慈悲理念,投入交通不便、資源有限的偏鄉醫療。醫院提供東部首創治療與創新設備,展現醫者全人照護的使命,同時實現個人願景與社會責任。
文/ 林碧玉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1986 年花蓮慈濟醫院啟業後,某日總機廣播緊急刀需血液,請大家踴躍到急診捐血。我衝到急診,看到的景象是,穿著白袍的醫師、藥師、檢驗師、護理師等等,已排成一條白色長龍⋯⋯。
這就是一開始的後山慈濟醫院,同仁們為追隨慈悲的證嚴上人之佛心,放棄當年更好更多的機會,來到交通不便,各項設施落後,地形長,人口不多,有人視為沒有未來的後山慈濟大家庭。大家希望奮力在這裡,發揮醫者照顧全人非僅醫病的使命,不由想到《法華經》裡「慈悲十力無畏起,眾生善業因緣生」。是的,這一大事因緣,乘願力而來。於是乎許多東部第一次治療,第一臺的儀器,全臺第一的創新,不只為病人,更為醫療從業人員,提供最大畫布,供大家彩繪個人願景,創社會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