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以多年好友的身份,推薦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新書《醫療希望在花蓮》。他分享林院長與醫護團隊在花蓮後山建立信賴醫療體系的過程,展現他們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如何以專業與人文關懷照護病患,讓人感受到醫療奉獻與人性溫暖。
文/ 童子賢,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林欣榮醫師是我多年好友,他是醫師,也是傑出醫院管理者,更是視病如親、奉獻花蓮的典範,現在任職花蓮慈濟醫院院長。
多年來,我曾多次冒昧請求,請他與花蓮慈濟醫院團隊協助照顧我推薦就診的患者。我不敢冒昧隨意的關說醫療資源,但主要都是社會上十分受尊敬,又緊急需要醫療照護的長者,包含奉獻花蓮鄉土一生的玉里天主堂劉一峰神父的健康。在照護過程中,林院長所展現的熱誠與親切讓我十分感動。我心懷感激,也十分欽佩林院長與他傑出醫療團隊的仁心仁術。
欣逢林欣榮院長新書《醫療希望在花蓮》出版,我也有機會略述感言。這本書述說許多理念與故事,這些事蹟提醒我們,醫療的價值不僅在於延續生命,更在於讓人感受到醫護與患者之間「被理解、被看見、被珍惜」的人性溫暖。醫療的價值也不只是醫事技術的展現,更是病人與醫師之間的信任交流。尤其是在被稱為後山的花蓮臺東一帶,早期醫療資源十分匱乏。而能夠一步一腳印在後山建立起受到在地人信賴、尊敬的醫療體系,更是十足的挑戰、十分艱辛的過程。因此這本書,也是花蓮後山一群傑出醫護人員專業生涯的生命奉獻的故事。
我出生在1960年代,看過早期臺灣病人面對的痛苦與遺憾,那就是偏鄉醫院與護理,甚至藥材的匱乏,以及就醫過程普遍的經濟懸殊、階級差異。在那個年代,我印象中還有偏鄉茅草屋一角的「寄藥包」這樣的簡陋藥品供應制度。因此當我閱讀第13章「癌症的希望在花蓮」一文,看到花蓮慈濟醫院癌症研究中心主任許仁駿的「模組化遠距健康照護系統─智慧藥箱」,不禁感慨萬分。臺灣已經從茅草屋檐角落的「寄藥包」,演變成「智慧藥箱」了。
這臺藥箱的外觀是一個小收納櫃,但裡頭內建自動分藥裝置、攝影鏡頭、無線傳輸、藥品辨識模組,甚至有聲音提醒功能。一旦醫師看診開處方讓藥師調劑,之後系統會自動依病人療程分配藥物,並提醒病人按照時間用藥,同時記錄服藥過程與上傳影像,心想結合資訊科技與醫療知識所呈現的仁心仁術盡在斯已,真是神奇科技又有醫療愛心。
我也看過1970年代早期偏鄉現象,偶爾傳出許多窮人無法送進病房開刀,很多診所醫院走廊上擠滿呻吟哀嚎的病人。醫師不敢動刀,往往是因為患者無法籌措足夠醫療保證金,或找不到有力的保證人簽字,醫院不敢負責,患者也因此無法獲得醫療救助。那是當年偏鄉窮困且貧富階級差異造成的「有錢治生」、「無錢治死」的困境,那是醫療資源極端不平均的讓人遺憾的年代。
臺灣的幸運是,社會已經走過苦澀灰暗、百廢待舉、摸索成長的過程,邁向醫療品質提升、醫療資源相對公平的康莊大道。如今醫療健保不但就診方便、品質好、口碑佳,甚至許多旅居先進歐美日等國家的臺胞,都要趕快在返臺時看病、補牙、健檢,甚至醫美保養,因為臺灣的醫療體系實在方便,性價比高,而且質感相當好。
以上所述雖然為真,醫療體系的進步是臺灣整體的進步與驕傲,但是小小的一塊土地上,仍然有需要精益求精的地方,或者說醫療制度上仍然常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那就是都會地區/偏遠地區醫療資源分布仍可能相當不平均。這也是農村經濟逐漸衰頹、工商經濟崛起,以致城市/鄉村人口分布不均的必然結果。都會地區醫院十分密集,看診方便,品質也佳。偏鄉地區則是醫療資源匱乏,看診較為不便。
必須要有人以極大的毅力與滿腔的熱情,才能扭轉這樣的現象。被稱為後山的花蓮、臺東一帶的東部土地廣袤遼闊、地形多變、山巒起伏,交通不便,致使居民密度較低,醫療資源比西部與北部少很多。當後山患者有緊急嚴重病況,想到臺北看診,就必須長途跋涉,金錢與時間的投入相對很大。
是的,我所出身的美麗家鄉,花蓮這片美麗而遼闊的土地,有著山海相依的壯麗風景,卻也因為地理阻隔,讓患者無法容易方便的獲得臺北的醫療照護。
為了改善東部的醫療環境,在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上人的使命感與號召力之下,花蓮慈濟醫院被建立起來了。一群像林欣榮院長一樣的傑出醫護人士,選擇了付出青春歲月,駐守花蓮,將他們的專業與熱情投入其中,改善了後山醫療資源匱乏的現象,花蓮的醫療體系因此得以建立,民眾的健康也獲得照顧。
每一次對花蓮在地患者施診治療的背後,都是對後山鄉土生命的珍惜愛護,每一次細心看診呵護患者,都是對高貴醫學理想的具體實踐。正因為環境的挑戰,更彰顯了在花蓮做出醫療奉獻的可貴。從此花蓮的民眾,不必長途跋涉、付出寶貴時間跟金錢,到北部去就診。
在建立後山花蓮堅實醫療體系的道路上,林欣榮院長正是令人由衷敬佩的人物。多年來,他帶領花蓮慈濟醫院深耕地方,不僅守護了無數病人的生命,也形塑了臺灣偏鄉醫療的重要篇章。當我翻閱這本《醫療希望在花蓮》,敬意與感動油然而生。這是一部珍貴的醫療紀實,更是一段承載著人道精神與希望的故事。
我認為今天臺灣社會能夠維持和諧與進步,不只是建立在半導體產業、科技產業的外銷卓然有成上,其實更有著臺灣島內愛心與熱情、善良的內在因素。這些愛心與熱情、善良,使得醫護願意到偏鄉服務,使得醫療資源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漸更公平的散布在整個臺灣。品質相當不錯,體系相對方便,照顧了百姓健康,也建立了和諧社會。
臺灣在這一部分的表現,相較歐、美、日等進步國家,已經毫不遜色,而且方便猶有過之。這其實是無數像林院長這樣辛苦而傑出的醫護工作人員,懷著理想、熱誠,選擇終身投入,以提升臺灣醫療品質而創造的成果。
我認為醫療資源相對公平這項成就,是臺灣社會安定繁榮的奠基石之一。
我要表達誠摯的感謝。感謝林院長願意將多年來的心血與經驗付諸文字,讓世人有機會理解偏鄉醫療的真實面貌。也感謝花蓮慈濟醫院全體醫護人員,長年默默承擔守護花東居民健康的重任。這本書的出版,不只是院長個人的心得分享,更是整個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晶。
花蓮的經驗在這本書,尤其能啟發年輕一代的醫師與醫學生。醫療之路漫長而艱辛,往往需要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平衡。林院長的故事,讓後進們明白,醫療不僅是專業技能的累積,更是責任感與使命感的延續。這本書無疑是最好的人生教材,提醒每一位後進,不要忘記行醫的初心。更值得一提的是,花蓮的醫療經驗也具有國際意義。全球許多地方都面臨偏鄉醫療不足的困境,而花蓮慈濟醫院所展現的模式,正是值得借鏡的典範。
最後,我要以「希望」做為結語。希望,是支撐病人勇敢面對病痛的力量;希望,也是醫療人員不斷前行的動力。林欣榮院長用他的人生,寫下了一段段關於希望的篇章。也讓我們相信,在最需要的地方,總有人默默守護、持續點燃希望的燈火。
《醫療希望在花蓮》既是一部醫療的紀錄,更是一首生命的禮讚。我謹以最誠摯的敬意,向林欣榮院長以及所有醫護人員致敬,並衷心祝福這分希望,能夠長遠傳遞,惠及無數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