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花蓮屢遭天災重創,但在一次次災難中,花蓮慈濟醫院與醫療人員的堅守,讓人看見希望的力量。《醫療希望在花蓮》記錄院長林欣榮從國際醫學研究走回偏鄉的歷程,他以創新醫療、科技整合與慈悲願力,帶領花蓮慈濟醫院從地方醫院蛻變為具國際水準的醫學中心。這不僅是一本醫療創新的紀實,更是一段關於信念與奉獻的感人故事。
花蓮近年飽受地震、洪水等天然災難所苦,尤期在今年9月23日,花蓮馬太鞍堰塞湖溢流造成重災。所幸花蓮有慈濟,有慈濟醫院的醫護員工趕赴現場救災,我們在花蓮的災難中,看到希望。而此刻,正逢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新書《醫療希望在花蓮》出版。不僅醫療希望「在花蓮」;醫療人才在花蓮,走向花蓮;慈善愛心也在花蓮。
林欣榮院長自臺南一中畢業後,考入國防醫學院,奠下了堅實的醫學基礎。他是紐約州立大學神經外科及生理學博士,同時也是美國杜蘭大學醫院管理碩士。在國外汲取國際醫學研究的最新觀念與技術,在臺灣開啟他一生追求醫療創新的旅程。他先後服務於三軍總醫院、花蓮慈濟醫院、安南醫院、北港媽祖醫院等多所醫療機構,每一個階段都留下令人敬佩的足跡。
他於2002年擔任花蓮慈濟醫院院長,將過去在三軍總醫院的經驗,包含尖端設備、手術技術,以及實驗設施全數複製到遠在臺灣東部的花蓮慈濟醫院,並協助醫院升格為醫學中心。2016年再度接任花蓮慈濟醫院院長,在證嚴上人「品質提升、人才培育」的期許下,他為這間位於東部的醫院重新開啟一條通往未來的路。
林欣榮院長不僅是一位醫療領導者,更是一位不斷創新的實踐者。他是全臺第一位成功將胚胎腦部神經幹細胞移植於巴金森氏症病患的醫師,也是全球首創幹細胞治療中風的再生醫學專家,讓「不可能」成為「希望」。
當林院長2016年再次回到花蓮慈濟醫院擔任院長,他不只專注於醫術的提升,更關心醫院整體文化的重塑。他深知花蓮地處偏遠,醫療資源有限,但他相信「正因為什麼都沒有,才什麼都可以造」。他用火箭般的速度,拉近與西部醫療的距離;推動中西醫合療,為醫學搭起一條既古老又新穎的橋梁;導入人工智慧運用,實現「無圍牆醫院」;從年度預算中撥出6%,投入創新研發與科技導入,將花蓮慈濟醫院提升為具國際水準的醫學中心,同時保持了慈濟「以人為本」的核心精神。
本書記錄了林欣榮院長的創新醫路,也讓我們看見,在臺灣這片土地上,仍有許多人默默奉獻、堅持理想,努力讓花蓮慈濟醫院走向更寬廣、更有光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