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彭博商業周刊》年度最佳著作《大失衡》一書指出,Uber在中國的挫敗主要在於中國科技產業開始發展出所謂的中國矽谷,對於策略性的產業,會透過直接投資、經濟間諜,以及國家資助併購外國企業資產來支持中國企業並發展出能和西方科技巨頭一同競爭全球市占率的影響力。
圖片來源: unsplash
1990年首度公布全球財星500大企業時,中國沒有一間企業上榜。到了2020年,這份名單上的中國與香港企業有124間,超過美國企業上榜的數量僅121間。
在過去15年來,中國也崛起成為未來產業的全球領導者。中國科技產業開始發展出所謂的中國矽谷,聚集眾多仿冒公司,生產廉價但功能較差的美國科技仿造品,通常智慧財產權是偷竊而來。不過,在北京嚴密監管與實質協助之下,這些產業開始走出自己的路。像阿里巴巴、百度、騰訊、華為等企業,正在和西方科技巨頭競爭全球市占率。中國與美國在科技方面是能力相近的同儕,而且在某些方面,中國科技產業還超過矽谷。
就像之前幾十年中國製造業興盛,接下來科技產業也是一樣由政策制定者來打造。和美國政府不同的是,中國共產黨不需要經過繁瑣的民主過程。黨領導者就是龐大國家機器的掌舵者,領航國內的經濟與政治系統,不受政黨限制也不需要公眾同意,政黨領導人想要做什麼事,政府與私部門立刻就跟上來。在中國,沒有拼湊式體制或否決體制。
這種掌控私部門的中央集權,讓中國具有某些優勢。中國政府投資在某些策略項目的方式,西方民主國家無法模仿。北京一旦制定某項全國策略,就會有幾千億美元流進這些項目中。2007年到2017年之間,中國政府蓋出超過2萬5,000公里的高速鐵路,是當時其他國家蓋的高速鐵路總計長度的兩倍。
最近幾年,中國政府將同樣強度的注意力,轉移到打造國內人工智慧產業。
2017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一項國家策略,要在2030年前將中國轉化成人工智慧領域的全球領導者,國內產值目標超過1,500億美元。這項計畫有一份詳細的政策路線圖,帶領中國邁向人工智慧霸主地位,並且政府拿出幾十億資金,挹注在有前途的新創企業與高瞻遠矚的人工智慧計畫。
政策一推出,政府與私部門就開始運作。各個地方政府開始挹注資金到人工智慧新創公司,產業夥伴關係開始成形。下一個月,中國政府選出四間國內公司組成一支「國家人工智慧團隊」,來領導策略性的人工智慧領域,包括自駕車(百度)、醫療影像(騰訊)、自然語言處理(科大訊飛),以及智慧城市科技(阿里巴巴)。到了2019年8月,這支團隊已經擴大到聚集15個成員企業,每一間企業各有專長。這些全國冠軍可以特別取得國家資金與資料庫;他們彼此合作的方式是在矽谷不會真正出現的模式,他們會互相分享研究洞察,並為中國人工智慧生態系統設定標準。
中國攻城掠地進入人工智慧以及其他新興科技領域,也得利於他們極具侵略性的併購外國競爭者,以取得科技與智慧財產權,尤其是美國的公司。在某些案例,中國企業透過資本投資、合資、勾結員工或直接買下公司,進而取得美國科技公司最寶貴的智慧財產權。想要在中國做生意的外國企業,通常必須把技術數據與智慧財產權直接分享給政府單位,然後這些單位就轉手交給國內公司。不過中國企業也會透過網路攻擊,竊取競爭對手的產業祕密、內部通訊以及其他敏感資料。這些經濟上的間諜活動,通常是在中國政府要求以及直接協助之下進行。
透過蓄意、隱蔽的技術轉移,中國可以有效吸收其他國家的研發成果,據為己用。像這樣竊取外國資產,中國就可以用很少的成本在經濟與軍事上和各國並駕齊驅。
透過直接投資以及國家資助的技術轉移,進而扶持經濟發展,中國政府與資金也在幕後操控,限制外國競爭。中國有14億人口,對跨國公司來說是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市場。這幾年來,無數科技公司試圖在中國立足,但是幾乎無能為力。舉例來說,Uber 在2014年登陸中國,執行長崔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希望,Uber app能成為第一個在中國成功的美國消費科技企業。卡蘭尼克看到其他美國科技巨頭例如Google、亞馬遜、臉書都無法進入中國,他試著避免前人所犯的錯誤。
他成立一間Uber中國子公司「優步中國」,希望能避免其他西方科技公司因為中國管制而施展不開的問題。他經常到中國招攬投資人、研究當地市場狀況,據說2015年有五分之一時間都待在中國。Uber將服務推展給當地消費者,乘車者可以透過第三方支付系統「支付寶」支付車資。Uber 和中國科技巨頭百度合資形成夥伴關係,並且把伺服器放在中國,希望能避免任何防火牆的干涉。
Uber早期投資人謝文•佩夏瓦(Shervin Pishevar)說:「卡蘭尼克建立的架構是在中國的框架之下,他願意做出這些讓步。」佩夏瓦在2013年某次旅程中把卡蘭尼克介紹給百度執行長李彥宏。
不過Uber遭遇一個強勁的當地競爭者「滴滴出行」。雖然Uber有百度這樣的當地夥伴協助,也無法克服中國市場的現實。
「滴滴試圖摧毀他們,」佩夏瓦告訴我。這兩間公司進入「一場大戰」,雙方都斥資數十億美元祭出折扣,並提供誘因來吸引新司機。
到2016年,Uber在中國已經擴展到60個城市,但是滴滴出行的營運據點有400多個。兩間公司都在燒錢,但是滴滴的口袋比較深,他們得到中國主權基金以及國營銀行數十億美元的奧援。中國科技巨頭騰訊旗下平台微博還一度封鎖Uber,而滴滴還留在微博平台上。2016年7月,中國政府發出管制條件,禁止這些企業給司機補貼,補貼是滴滴與Uber為了擴張版圖而運用的手法,此舉有效凍結Uber現存的市占率,這條規定還讓政府能夠對外國公司嚴密監管,這下子Uber 是遭受千刀萬剮、不得不死了。
2016年8月,卡蘭尼克與商業夥伴退出中國市場,把優步中國賣給滴滴出行,換取獲勝對手的股份,並且拿10億美元投資在滴滴出行的美國事業上。
「Uber看到這生意做不下去,」佩夏瓦說:「於是心想『這根本是消耗戰……我們得談和才行』。談和的條件是『拿12%滴滴股份,然後就滾蛋』。所以Uber就這樣做,而且這樣做很聰明。」
從各方面來說,Uber算是好好打了一仗。他們按照遊戲規則,避免之前美國科技公司追求中國顧客所犯的錯。但是,這個產業是個策略性的產業,想在這個產業裡成功,就會侵犯到中國政府的科技野心。中國的公私資本機構介入,把外國對手趕出城牆外。滴滴出行把Uber趕走之後,在北京與矽谷設立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2020年7月,滴滴出行宣布將和中國人民銀行合作測試一個新數位貨幣。
許多西方科技公司都很熟悉這個故事。進入中國;和當地夥伴簽訂看似有前途的合作關係;公司遭遇當地競爭對手而慢慢失去市占率;退出中國;當地對手築起壕溝,更加鞏固制霸地位。
對西方科技公司來說,他們已經證明中國是一個無法打進去的地方,就像阿富汗對一些地緣政治強國如蘇聯與美國一樣。
中國不讓西方科技公司在國內立足,並且透過直接投資、經濟間諜,以及國家資助併購外國企業資產來支持中國企業,中國正在建造的是一個科技宇宙,完全不受西方世界影響。這個世界是他們自己的公司、自己的趨勢、自己的行事慣例,價值觀也是由中國政府民族企圖心來主導。
過去20年以來,中國政府運用科技來建構一套監視工具與社會控制機制,勝過從前任何時代專制君主最狂放的夢想。
以2019年來說,中國已經建置的監視攝影機數量大約是每四人就有一台,到2022年會再加倍。這些攝影機所收集的影像大部分會用來訓練人工智慧系統,以找出「反社會」行為,從謀殺、不守規則穿越馬路,到閱讀古蘭經都會被抓出來。透過臉部辨識,政府可以追蹤人民的日常生活,記錄每個人去過哪些地方、和什麼人互動,以及參加過什麼抗議活動或會議。
雖然是由政府控制,但中國的監視系統是由許多人工智慧公司建立與營運,這套系統就是政府官員與企業領導人之間共生樣貌的體現。
建立有效的人工智慧,需要放入許多資料來訓練程式,而你很難找到有哪個政府比中國更沒有疑慮、也無懼於蒐集一般公眾的資料。企業把資料分享給政府,然後政府再把資料分享給其他公司,然後這些公司精確調整演算法,繼續蒐集更多資料。有一間做電腦影像的中國公司「商湯科技」協助建立監視新疆的系統,這間公司的執行長表明,政府是公司「最大的資料來源」。
更多資料就能衍生更好的演算法,更好的演算法就會產生更多數據。監控國家會自己餵養自己,在這過程中變得愈來愈有效監控。5G寬頻網路讓中國政府能在街道與交通工具上嵌入更多感測器,還有辦公室、住家以及公眾場所等,全景式監控會更加全面而完整。
中國模式確實顯示出企業界與政府完美攜手的危險。在數位時代,這種安排把人們的所有數據都交到一間機構手裡,會導致相當駭人的徹底控制。
網路興起並擴散時,在個人資料方面,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人民變成要靠企業作為個人與政府之間的緩衝墊。私部門當然不是完美的緩衝,而且科技公司當然蒐集很多我們不希望他們蒐集的個人資料。但是,儘管如此,就連Google或蘋果蒐集資料的慣行做法,也離政府與私部門暗地往來的狀態相當遙遠。中國的例子顯示出,這會把社會拋向《1984》小說所描述的狀況發展。
➢【書籍資訊】《大失衡:重建一個繁榮、穩定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