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晶片對決》是第一本從台灣觀點,解析美國晶片法案對台灣經濟與國力的深遠影響,詳盡解析全球半導體競爭和貿易戰最具系統的一本書!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陳珮真,天下文化編輯部副主編
70多年前,貝爾實驗室的三位研究者發明了電晶體,由於成本低、體積小、品質穩定等,很快取代了真空管。1950年代經過快捷(Fairchild)和德儀(TI)延伸發展出積體電路(IC),大大擴展了應用領域,半導體產業快速起飛。時至今日,日常生活幾乎離不開半導體,從手機、網路、電腦到電動車等,晶片愈來愈小,人們對晶片的需求愈來愈大。
回顧2022年半導體市場,台積電以獨步全球的先進製程取得領先,全年營收居全球半導體公司首位。同樣是在2022年,美國也快馬加鞭通過《晶片法案》(CHIPS),加大對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管制力道,並對本土先進製造提供優厚補助,全球的半導體產業在中美這場白熱化的貿易大戰之下,也被迫違背自由市場的原則,開始選邊站。
不過,在地緣政治的現實下,台灣除了經濟,更有切身的政治風險,夾在美中之間,半導體晶片到底是台灣「矽盾」?還是會引來覬覦與戰爭的禍端?2021年的《經濟學人》曾以「地球上最危險地區」來描述台灣,到底我們應該如何趨吉避凶?政府又應該做些什麼來保持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優勢?從而在美中大戰之下持盈保泰?
《晶片對決:台灣經濟與命運的生存戰》的作者尹啟銘是前經濟部長、前經建會主委,對於台灣40多年來的科技產業推動和各種國際貿易談判,有著豐富的實務經驗。在這本書中,對半導體在全球的發展、全球市場上的機會與競爭,提出明晰的觀點,尤其對美國如何從1980-2010年代,先是為了降低成本,將半導體相關製造布局至日本、南韓和中國大陸等地,當霸主地位受威脅時,便透過各種法案進行貿易戰、科技戰,壓制日本、中國等現象,有著細密的分析與觀察。讓大家更清楚看到各國在半導體產業的優勢與缺點,以及美國常用兩面手法。
此外,書中也整理了日本、南韓、印度在美中對峙下,快速發布的半導體策略,看到各國搶進半導體市場,台灣是否更積極謹慎布局?畢竟美國這位「盟友」,遇到利益的抉擇,一向信奉「美國優先」,光是對老大哥言聽計從是不夠的,1979年的台美斷交、美中建交,距離現在也才40年多,殷鑑不遠,台灣不能再好傻好天真,要維持台灣在半導體上的優勢,當局恐怕必須有更宏觀的作為了。
➢【書籍資訊】《晶片對決》
➢【延伸閱讀】〈全球晶片對決和貿易戰,一場看不到贏家的戰爭!尹啟銘從台灣觀點, 解析美國晶片法案對台灣經濟與國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