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王力行分,大衛.布魯克斯新書《深刻認識一個人》。這本書是作者花了4年時間,蒐集採訪、觀察這個社會為什麼互相埋怨不公、彼此敵對,人們愈來愈孤單、痛苦的背後原因。他找出關鍵在「人與人之間彼此沒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冷漠忽視」。他釐清、整理出一套方法,幫助大家變好,「只有人變好了,更具人文心、同理心,社會才會更好。」
大衛.布魯克斯的人生寫作:從理性到感性
王力行/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做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最喜歡《紐約時報》的3位專欄作家文章:佛里曼(Thomas Friedman),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和布魯克斯(David Brooks)。他們3位都是記者出身,有身經百戰的採訪經驗,有博覽群書的廣泛知識,有對人類好奇的深度關懷,更有一支懂得說故事的生花妙筆。
長期閱讀他們的文章,讓你深度理解這個社會、世界的轉變;了解人類不同文化、種族、成長背景,卻共存一個地球,應調適相處的規範。長期在他們文字的影響下,讓你與時俱進、終身學習;激發你的思考、觀念,讓你不覺落伍而充滿前進的動力。
相對於佛里曼和紀思道的新聞性、國際觀強,大衛.布魯克斯更具有人文歷史背景和哲學思考。
他出生於加拿大,在美國芝加哥大學主修歷史。曾經擔任過《華爾街日報》記者,PBS、NPR和NBC的新聞評論員。從2003年開始於《紐約時報》撰寫文化、政治評論。
從小立志做作家,7歲時讀了《派丁頓熊》(Paddington Bear)後,幾乎天天寫作。自小也是個觀察者,老師告訴他的母親:「大衛不和同學玩,他只在一旁觀察他們。」這樣的特質,正適合當記者。
大衛.布魯克斯性格比同齡人理性成熟。18歲高中畢業後申請哥倫比亞大學、衛斯理學院和布朗大學,他自我調侃,最後3校的招生主任一致建議他去上芝加哥大學。
他進入芝加哥大學主修歷史後,發現學院派、理性派的芝加哥大學完全吻合他的性格。
他幽默的講述自己無可救藥的理性故事。15年前,他帶著小兒子去看棒球;他看過上百場棒球,但從來沒有碰過棒球。那天一位打擊手揮棒,球棒竟然斷裂,除了握柄,球棒飛越選手席,正好掉在大衛.布魯克斯腳邊(這個機率是棒球掉進來的千分之一)。當時他並沒有像一般球迷那樣站起來歡呼擊掌,他面無表情的依舊坐在位置上,輕輕的把球棒放在身邊地上。
他深知自己的理性弱點需要修正,2011年,透過寫《社會性動物》一書開始學習情感。他開玩笑說:「這是芝加哥大學的經典技倆:透過寫書來學習。」
從此,他打開心扉,學音樂、舞蹈、藝術,開始進一步了解「人」: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階層的人,到底彼此有多了解?彼此有多尊重和關心?
此時,他也發現:「當我正在變得更人性化時,國家卻走向更少人性化和更虛無。」從1999年到2019年,美國自殺率上升了百分之33。某項調查中,自覺孤獨的人占百分之36青少年更嚴重,有百分之45說他們覺得絕望和無助。
科技的快速發展,社交媒體讓人發狂;人們不再關心和參與公民事務;社會貧富差距加大,讓人悲傷;階層對立,惡意攻擊,使人恐慌。
理性而老成的大衛.布魯克斯,透過文字和社會觀察,曾前後出版過《社會性動物》、《BOBO族:新社會精英的崛起》、《成為更好的你》、《第二座山》(後兩本為天下文化出版)等書,寫盡人生。
這本新書《深刻認識一個人》,是作者花了4年時間,蒐集採訪、觀察這個社會為什麼互相埋怨不公、彼此敵對,人們愈來愈孤單、痛苦的背後原因。他找出關鍵在「人與人之間彼此沒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冷漠忽視」。他釐清、整理出一套方法,幫助大家變好,「只有人變好了,更具人文心、同理心,社會才會更好。」
書中他舉出許多例子和故事,告訴讀者平時忽略的和人說話的技巧,如何凝視,如何傾聽;如何透過人文學科的閱讀學習,成為「照亮者」,而不是「削弱者」。
大衛.布魯克斯認為作者的使命是:「做為一名作家,我是一個告訴其他乞丐,我在哪裡找到麵包的乞丐。」意思是:他讀到、聽到、學到對他有用的東西,他喜歡與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