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當科技持續改變世界,個人如何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中做出正確選擇?王力行發行人引用比爾.蓋茲與賈伯斯的名言指出,科技可以幫人把事做對,但真正關鍵是人要選擇「做對的事」,堅守正確的價值與內心指引,才能在變動中前行。
每年5、6月驪歌聲起,即將踏進社會的學子,都要接受一場洗禮:畢業典禮上名人為大家祝福。
畢業典禮演講,據說始於名校,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習俗。哈佛大學在只有9位畢業生時期,就有了這項活動。早期是學者或校長講話,後來邀請州長等政治人物。
1947年6月5日,哈佛大學邀請美國國務卿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做畢業演講嘉賓。當時二戰剛結束,馬歇爾就提到「將提供資金幫助歐洲復興」,顯示「馬歇爾計畫」已拍板定案了。後來美國歷任總統、國務卿都陸續出現在各大名校畢業典禮上。
千禧年過後,科技主導了世界的發展,成功企業領袖,尤其是創業家,成了大家爭相邀約的對象。
2005年,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的演講,令人動容。才剛從胰臟癌病中走出來的賈伯斯,談人生挫折:輟學、解雇、面臨死亡。他鼓勵同學的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至今仍留在大家腦海。
他的接班人庫克(Tim Cook)在2015年喬治華盛頓大學畢業典禮上也提到,之所以追隨賈伯斯,是贊同他「要有跟隨內心和直覺的勇氣」。相信內心和直覺是一顆北極星,指引人走往正確方向。那就是價值觀。
當科技改變甚至控制人類生活時,人們開始恐慌懷疑:AI是否會讓我失業?大數據如影隨形干預我的自由、快樂?成功的科技領袖似乎已察覺到:科技幫人把事做對,人要選擇做對的事。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在2007年哈佛畢業典禮上就說,在哈佛他學到了創新,發掘了科學對人的貢獻;但是它對改善貧窮落後的人群是沒有幫助的。他在50歲後退休,全心投入:如何最有效地用資本主義的收益來改善貧困人民的生活。
2017年臉書創辦人在哈佛對畢業生呼籲:「為什麼不做最有意義的事?為什麼不阻止氣候變遷?為什麼科技不投身醫療,利用大數據讓病人更快確診,更快治療?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單打獨鬥,終結貧窮和氣候變遷。」
2019年5月30日,哈佛大學邀請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演講。德英語夾雜的談話,引起現場數度掌聲雷動。時逢柏林圍牆倒塌30週年,這位來自東德的女科學家,細數「牆」對她個人、對德國、對歐洲,乃至世界的意象。她個人因為牆倒了,才能走向開放,走向挑戰,走向政界,成為第一位出身東德的總理。
對全球化帶來的衝擊,她深信歐洲因團結而強大,全球需要整體規劃,而不是單打獨鬥,「我們需要對外開放,而不是走向孤立。」對科技顛覆人類,她反問:「是我們在為科技制定規範,還是被科技牽著鼻子走?」
她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和看法後,也堅定地鼓勵年輕學子:「不要問這件事做不做得成,而要問這件事對不對!」
(2019年7月《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