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人類文明》作者指出,大家肯定都有這樣的經驗:想向另一半或朋友解釋某件事,但不管怎麼說、對方就是聽不懂,最後才發現原來是我們漏了某些關鍵資訊沒講,卻以為對方早該知道。這種事常常在日常生活發生。但若是遇上高風險的情境,再發生這種認知偏誤,結果就可能是災難一場。
人類演化出一種了不起的能力:能用他人的觀點來看世界。這讓我們更能瞭解他人的動機與意圖,也就能夠預測、甚至是操縱他人後續的行動。這種能力稱為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既是社交互動成功的關鍵能力,也是童年時期的一項重要發展。而所謂擁有這種能力,有一部分也在於瞭解其他人得到的資訊可能與自己不同,於是對這個世界所相信的事情也就有所不同,甚至會去相信一些你知道並非事實的事。
關於這項能力,曾有學者對幼兒做了一種「錯誤信念測試」(false-belief test)。這個實驗會在兒童面前演一場戲,道具包括一個籃子、一個盒子、一塊巧克力,以及兩個玩偶,分別叫做莎莉和安妮。莎莉在籃子裡放了一塊巧克力,然後離開房間。接著安妮把巧克力從籃子裡拿出來,放到盒子裡。然後莎莉回到房間,接著實驗者問受試兒童,覺得莎莉會去哪裡找巧克力?兒童在四歲左右就能發展出良好的心智理論能力,知道莎莉和自己因為得到的資訊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的想法,於是雖然受試兒童很清楚巧克力目前在盒子裡,還是會猜莎莉會去籃子裡找巧克力。
圖片來源:Prostock-studio;Canva
雖然人類擁有卓越的心智理論能力,但還是會受到一些自我中心的認知偏誤所影響,覺得別人應該會擁有與自己相同的知識或想法。這種自我中心的偏誤,稱為知識詛咒(curse of knowledge,專家盲點):在自己擁有知識與相關經驗的時候,覺得一切理所當然,難以理解或設想其他資訊較不足的人,會如何詮釋某種場景並做出反應。在自己懂了某件事之後,就很難想像「不懂」是什麼感覺。例如2002 年伊拉克戰爭前夕,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對於「知」這件事的分類,引發各界訕笑,倫斯斐認為要分成:已知的已知(known knowns)、已知的未知(known unknowns)、未知的未知(unknown unknowns)。若依照這種分類,知識詛咒可以算是第四種:未知的已知(unknown knowns),也就是我們沒意識到自己知道一些別人不知道的事情。
大家肯定都有這樣的經驗:想向另一半或朋友解釋某件事,但不管怎麼說、對方就是聽不懂,最後才發現原來是我們漏了某些關鍵資訊沒講,卻以為對方早該知道。這種事常常在日常生活發生。但若是遇上高風險的情境,再發生這種認知偏誤,結果就可能是災難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