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劉奕酉老師分享,收到《人類文明》這本書的當下,以為與哈拉瑞的《人類大歷史》有關聯,是對其內容做出的衍伸著作。閱讀一段時間,發現並不是這樣的。
作者達奈爾是位天文生物學的科學家,在書中透過遺傳學、生物學、生理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獨特觀點,說明了如何影響人類的文化、社會和文明發展;也探討了這些生物學特質如何在這個世界塑造了人際關係、經濟與戰爭,以及如何繼續挑戰和定義人類的進步。
聽起來很枯燥乏味,對吧?
不過,如果你曾經看過哈拉瑞的人類三部曲,包括《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和《21世紀的21堂課》這三本書,我想你應該會對這本《人類文明》感興趣的。
事實上,達奈爾也撰寫了自己的人類三部曲。
只不過是從生物學和心理學的觀點切入,包括《最後一個知識人》和《起源:地球如何塑造人類的歷史》並以這本《人類文明》作為完結。
達奈爾認為,要懂歷史和文明,不能不懂生物學。
人腦是演化的奇蹟,人體也堪稱工程設計的驚喜。人類的生理機能經過長年的演化微調,能夠做到很多事。人類也能向彼此、向父母和同儕學習,所以新的世代不需要一切重新開始。
但無論在身體或心理上,人類也還是處處缺陷。
我們可能會被食物噎死,這與喉嚨的演化有關;為了更能控制發聲,卻也大大提升了食物卡在氣管的機率。我們演化成直立行走的樣子,卻也給膝蓋造成巨大壓力;腕關節和踝關節有一些退化後無意義的骨骼,讓我們的活動受限,還容易手腳紐傷。人腦並非完全理性,經常會出現各種認知問題與錯誤,還容易產生各種成癮現象,引發強迫行為,甚至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像這些顯而易見的缺陷,很多是出於演化上的妥協。
更重要的是,演化機制遇上全新的難關與生存問題時,也只能從目前演化出的現狀來想辦法,永遠沒有機會重頭來過設計更好的機制。人體有許多明顯的限制與要求,限縮了能永久定居的環境選項,也限制了人類勞動的成就,卻也因此讓人學會的駕馭牛、馬、駱駝等馱獸,以及發展各種相關技術。
人類對於睡眠的需求,則決定了社會的活動週期;身體特徵塑造了文化,心理特質則造就了社會風潮的起落。
人類的生物學特質,影響並塑造著歷史的發展,與文明息息相關。
圖片來源:Pexels
在閱讀這本書時,就像其他科普類的書籍一樣,都是巨量研究下去蕪存菁的成果,所以去脈絡化的重點摘要都不足以清楚詮釋書中的內容。就好像我們在觀看歷史年表時,也無法完整得知發生過哪些事件?其中的脈絡又是如何?所以容易產生曲解或誤解。
所以我會建議自己讀過這本書,而不僅僅是看別人的心得或透過機器幫你摘要重點,那樣只能幫你過濾或辨識這本書值不值得讀,但不能讓書中的內容轉化為你的知識或底蘊。
書中讓我感到最有收穫的,就是第一章「文明背後的載體」的內容所提到的諸多觀點;後面的章節可以說都是就個別觀點展開細部的說明。如果你沒時間閱讀完整本書,我想至少可以先看過第一章的內容,就很有收穫,也能對這本書的全貌有個清晰的輪廓。
其中有三個觀點令我印象深刻:
一、人類的互惠利他主義,使得非親屬個體會互相幫助,能對彼此有利。
這種行為在人類以外的動物中並不常見。人類互動表現出的慷慨和合作,很多都是出於互惠利他,願意對陌生人展現善意;這也呼應了日前看過的《慷慨的感染力》一書中提到的內容。然而,人類社會的各種合作與衝突,也由此而來。
二、人類的心智弱點和生理瑕疵,影響了歷史的走向。
包括過度信仰、刻板印象、自我滯留等認知偏誤,可能影響了人類文明中的決策和行動。而生理瑕疵和DNA編碼錯誤,也影響了歷史的發展走向,比方說壞血病造就了19世紀英國皇家海軍的強盛,也影響了西西里島黑手黨的崛起;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基因突變也對西班牙王室衰微、俄國沙皇垮臺等發展帶來了影響。
三、操弄精神意識的四種物質,都曾經攪動了歷史走向。
酒精、咖啡因、尼古丁、鴉片,這四種藥物會有效讓大腦的報償系統出現短路,引誘中腦邊緣路徑釋放多巴胺,於是讓人感受到愉悅、甚至是狂喜,強度遠遠超出自然界能給人的快樂。
它們會在中腦邊緣路徑產生錯誤的訊號,讓人誤以為這種行為大大有益於生存繁衍,於是推動學習機制,重新設計大腦的連線,來反覆追求這些行為。由於多巴胺系統會重新校正,經過幾次感受重大報償後,多巴胺的釋放還是會回到基本水準,這就是對藥物的習慣化。也因為這樣,癮君子需要更多的劑量才能感受到原本的興奮程度。
這四種藥物影響了人類的精神意識,也在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比方說,酒精,在科學上稱為乙醇,自古以來就與人類文化和社會活動緊密連結。它在歷史上的影響是多面的,既有正面也有負面。以下是一些酒精對歷史的重大影響:
社會與文化:酒精在宗教儀式、社交聚會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促進了人際關係和社會互動,但同時也可能導致不良行為和健康問題。
經濟與貿易:酒精飲料的生產和貿易在許多文明中是重要的經濟活動。例如,葡萄酒和啤酒的生產對於某些地區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醫療與衛生:酒精在醫療上有消毒和麻醉的作用,但過度飲酒則對健康有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有超過三百萬人死於酒害,包括酒駕事故、肝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
法律與政策:酒精的消費和管制在許多國家都有相關法律。例如,美國的禁酒令對當時的社會和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釀酒業的衰退和黑市的興起。
軍事與征服:酒精在軍事征服中也發揮了作用。例如,歐洲殖民者將烈酒帶到美洲,對當地人口和文化造成了巨大影響。
總結來說,酒精在人類歷史上既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經濟和社會變遷的推動力。它的影響複雜且深遠,既有正面的社會和文化貢獻,也有導致健康問題和社會問題的負面影響。這些影響至今仍在持續,並且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中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收到這本書的當下,我以為與哈拉瑞的《人類大歷史》有關聯,是對其內容做出的衍伸著作。閱讀一段時間,我發現並不是這樣的。
在《人類大歷史》中描述了人類從野獸到扮演上帝的旅程,揭示了塑造人類及其周圍世界的關鍵進程;而這本書則是從生物學視角分析了生物機制如何影響塑造了人類文明和世界史的方式。
雖然都是在談人類歷史,但視角不同、同樣重要。
又不少人告訴我,很怕閱讀這類書,因為讀不完、也記不住。我的觀點是,不需要讀完、也無須記住,比起記住內容說了什麼,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脈絡與因果關係就好,這些才是打開我們眼界和思維模式的關鍵。
相較於作者花費幾十年、甚至是一生的時間與精力,投入研究和整理成系統化的知識內容;我們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消化與理解都不為過了,更何況是花幾小時看過就要融會貫通?這本是不合理的期待。
所以說,有看就是好事,能看多少算多少。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時間可以閱讀和學習,端視乎你願意分配多少比例的時間在這上面?也不必擔心看過就要記住,這不是在考試。如果是你需要的知識,總是會以各種形式一再出現在你眼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