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錨定效應意思是,人類進行決策時,常會參考一些容易取得的數字資訊,以便快速做出決策,即使這項資訊可能與決策沒有直接關聯。舉例而言,特斯拉在2021年3月9日,一天內從563美元漲到673美元,沒進場的投資人不敢追。但當特斯拉從1,000美元跌到600多美元時,不少投資人卻認為很便宜,這是將過去價格當參考點來形成投資決策,也就是錨定效應的具體呈現。
人類進行決策時,常會參考一些容易取得的數字資訊,以便快速做出決策,即使這項資訊可能與決策沒有直接關聯,此現象稱為錨定效應。
通常伴隨錨定而來的,是錨定後做出的調整,也就是按照錨定點往上或往下調整來設定答案。特沃斯基和康納曼1974年做了一個實驗,要求受測者用心算很快的回答下列算術題: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正確的答案是40,320,但受測者答案的中位數是512。
把題目換成下面這個:
8 × 7 × 6 × 5 × 4 × 3 × 2 × 1
這時候受測者答案的中位數就變成2,250。這兩個數學問題的答案其實相同,然而一般人心算能力有限,所以這兩個問法得到的答案都遠遠小於正確答案。
有趣的是,如果從小的數字開始計算,一般人大概算到前面幾個數字就算不下去,然後往上調整到1個覺得可能的答案,這時候起始的錨定點低,所以猜到的答案相對也比較小。
如果從大的數字開始計算,一般人大概也是算完前面幾個數字就算不下去,再來也是往上調整到一個覺得可能的答案。然而這個時候因為起始的錨定點比較高,所以答案中位數也就比較高。
從這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觀察到錨定效應。
我在開始上第一堂行為財務學時,通常會對學生做一個關於錨定的實驗。
先將學生分兩組,各做一份問卷。第一個版本是問澎湖有幾個島,二十個以上或以下?但是我不要學生寫以上或以下,而是寫出數字。另一個版本非常類似,只是問題改成七十個以上或以下?仍然要求學生寫數字,而不是寫以上或以下。
通常得到的結果是,第一個版本的平均值落在二十幾到三十幾,第二個版本則落在五十幾到六十幾。根據澎湖縣政府全球資訊網,澎湖有九十個島。
多數人對澎湖有幾個島應該都沒有概念,所以當問題出現某個數字時,即使完全不知道這個數字和答案是否有關聯,仍然會將這個數字當做錨定點,加以調整之後給出答案。
有人說這是陷阱題,認為那些數字會誤導人,但問題是理性的人應該了解,這些數字和答案應該沒有直接關聯。而且如果我把這兩個數字從題目去掉,這兩組學生的答案就會很接近。
生活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餐廳會在酒單上列出單價非常高的酒,比其他酒都貴很多,通常點的人並不多。但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讓人點第二貴的酒,因為在很貴的那瓶酒做為錨定點之下,第二貴的這瓶酒看起來划算多了,餐廳銷售也會因此提高。
最便宜的酒你通常也不會點,尤其是宴客的時候,因為怕傷肝而且面子上不好看。況且你猜猜看哪瓶酒的利潤會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