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長期買進》作者周冠男教授指出,人類進行決策時,常會參考一些容易取得的數字資訊,以便快速做出決策,即使這項資訊可能與決策沒有直接關聯,此現象稱為錨定效應。然而,決定買進或賣出某檔股票,應該取決於公司未來前景,而不是參考過去的買進價格。
運用在投資決策方面,最常出現的錨定點,之前已經說明過是股票買進的價格,也就是報酬為0%的那一點。如果投資人買進一檔股票後長期賠錢,當價格好不容易終於回到當初的買進價,這時通常會急於出售,因為已經「解套」了。
賺錢時比較願意賣股票,賠錢時就比較不願意賣股票,這個就是處分效果。隱含的參考點,是當時買進股票的價格。然而這些決策都有偏誤,因為決定買進或賣出某檔股票,應該取決於公司未來前景,而不是參考過去的買進價格。
一般人在高點時不敢進場,覺得風險非常高,恰巧就是錨定偏誤的具體呈現。湯瑪斯.喬治(Thomas George)等人2004年發表的研究指出,美國財經媒體每天通常會播報過去五十二週(也就是大約過去一年)股票的價格高點與低點。
研究顯示,在股票市場買進價格接近過去五十二週高點的股票,或者賣出遠離過去五十二週高點的股票,是會賺錢的。
驚訝嗎?一般人通常「直覺的」認為,股票在接近高點時「風險」比較高,而且繼續上漲的「空間」已經被壓縮,所以應該要賣出股票;遠離過去五十二週高點的股票「價格相對低」,所以應該要買進而非賣出。為何這些直覺正好與研究的結果相反?
正是因為一般人都這樣想,所以當股價接近過去五十二週高點時,投資人會因為錨定偏誤,認為股票價格應該不可能再往上漲,所以要不是不敢買,就是趕快出清,造成這檔股票有好消息時,由於在高點時的買盤縮手與出脫賣壓,股價沒辦法一次上漲到消息隱含的合理價值,因此未來消息確實發酵後,股價就會持續上漲,產生正報酬。
台股在1990年2月12日時來到歷史新高12,682 點,隨即下跌超過70%,直到三十年後的2020年7月30日才被12,691點突破。這個數字三十年來一再被媒體及投資人提起,而且討論得超認真。
從理性經濟學的角度而言,12,682這個數字本身一點意義都沒有,股價指數的計算過程不含現金股息,因此長期指數的漲跌不能代表投資人這段期間經歷的真正報酬,股票若是有除息,股價指數會減少,因此無法跨期比較。
但從行為財務學觀點來看,這個數字具有特殊意義,因此成為投資錨定點。當指數接近12,682點時,雖然現在指數與三十年前的歷史高點比較根本沒有任何經濟意義,投資人仍會根據這個錨定點來做出投資決策或投資組合調整,也造成這個歷史高點雖然不具意義,卻非常可能成為不好突破的價格關卡。
特斯拉在2021年3月9日,一天內從563美元漲到673美元,漲了110美元,漲幅將近20%。沒進場的投資人應該相當扼腕,但這時通常也會覺得價格「已經」太高而不敢追,然而特斯拉之前從1,000美元跌到600多美元時,卻一堆人覺得好便宜進場「抄底」,但想不到它卻繼續下跌。
同樣價格都在600多美元,不過投資人的心理狀態與決策卻大不相同,這便是將過去價格當參考點來形成投資決策,也就是錨定效應的具體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