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迪化街到中正紀念堂,VIS 國際實驗教育結合 PBL 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與在地認知。學生以全英語導覽介紹臺北,促進跨文化交流,VIS 學生不僅在本地推廣臺灣,也在海外展現臺灣文化,同時也更了解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
從在地看世界
2024 年 2 月上旬,距離除夕夜不到 72 小時,臺灣最有年味的迪化街已經擠滿採買年貨的人潮,充滿濃濃中國農曆年的過節氣氛。
在這其中,深棕色微鬈短髮、帶著金邊眼鏡的 2018 年「維也納傑出女記者獎」得主、奧地利媒體人柯爾桑德(Solmaz Khorsand), 以及同行幾位說英語的高中生,特別引人注目。
柯爾桑德頻頻拿起單眼相機拍照,不時和身邊的年輕學生交談,然後快速地寫下筆記。
「哇,你們好厲害!用英文跟外國人介紹臺北最棒的地方啊!」幾個忙著採買年貨的阿公、阿嬤忍不住豎起大拇指,問高中生們來自哪個學校。其中一位稚氣未脫的大男孩開心地說:「我們是 VIS 國際實驗教育的學生。」
穿過年貨大街的巷弄和人潮,一行人繼續前往同樣位在大稻埕的霞海城隍廟。
「廟裡的城隍爺是從福建霞城渡海到臺灣來的,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了,是迪化街一帶重要的民間信仰,」一位 VIS 的女學生以流利的英語,俏皮地繼續說:「 這間『 霞海城隍廟』, 更是全世界想要求好姻緣的單身旅人來臺灣的必到景點!」
柯爾桑德聽得哈哈大笑。

圖片來源:《Discover Taipei》,優異的外語能力,讓VIS學生即使導覽民間信仰,也能流利地向外賓介紹。圖中右二為奧地利媒體人柯爾桑德(Solmaz Khorsand )。
從導覽培養國際觀
從老臺北出發,VIS 的學生繼續領著柯爾桑德前往中正紀念堂,攸關自由與人權相關主題的展示,引起長期關注報導中東局勢、為世界提供珍貴觀點的柯爾桑德極大興趣。她再度拿出採訪筆記,為奧地利主要媒體《維也納日報》(Wiener Zeitung)、瑞士德語區週刊《沃茲》(WOZ)訪談這群年輕學子,雙方意見交流不僅拓展了VIS學生們的國際觀,也激盪出更多跨文化學習的火花。
時間再往前推一些。
2022 年 8 月,中歐斯洛伐克共和國國會議員齊亞克(Miroslav Žiak)來臺訪問期間,同樣在 VIS 高中生陪同下,走入臺北萬華老城區的大街小巷;2023 年 9 月中秋節前後,VIS 高中生也以步行導覽方式,分別款待了 20 位來自德國各大學的學生,以及奧地利國會下議院議員菲德勒(Fiona Fiedler)、米里希(AndreasMinnich)等一行 5 人。
世界公民的養成教育
對於一般高中生來說,這樣的導覽經驗並不尋常。這是 VIS 國際實驗教育的一門選修課程——Discover Taipei,從篩選景點、蒐集故事、資訊判讀、規劃行程,VIS 的學生都是自行完成,用自己的方式和語彙為來自國外的賓客導覽,讓他們認識臺灣,真正做到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最佳結合。
用自己的觀點介紹自己的國家並交流意見,這樣的場景不只發生在臺北,在異國海外,這群年輕學生也毫不怯場。
VIS 的學生前往歐洲教育旅行時,可以和曾來訪臺灣的斯洛伐克布拉提斯拉瓦省(Bratislava)省長德若巴(Jurai Droba)進行座談,在奧地利參與臺灣國慶酒會時,也能在現場落落大方地對外賓介紹臺灣的風景和美食,並接受當地奧地利廣播集團(Österreichischer Rundfunk)電視台的訪問。

圖片來源:《Discover Taipei》,藉由位外賓導覽台北,VIS 學生也更認識自己的家鄉。圖中外賓為奧地利國會下議院議會一行人。
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
這堂歷史走讀課程之所以不同,有兩個重要因素。
首先是運用 PBL 教學方式。所謂的 PBL,是以問題或專題為導向的學習方式。在傳統的教育中,學生都是被動接受師長傳授史料資訊,VIS 的這堂課則是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實地觀察、發掘問題、進行討論,不斷深究資訊線索、尋找解答。
再者,則是把學習到的知識加以運用,以英語清楚陳述觀點,並實踐導覽的技能。
「VIS 國際實驗教育希望培養下一代的領導者與創新者,」VIS 校監黃禮騏認為,Discover Taipei 課程不但讓學生的在地學習成果有機會向世界發聲,透過國際交流也能帶給學生不同的視野,真正實現 VIS「在地學習、理性批判、全球視野、世界公民」的四大核心教育理念。
這樣的創新課程與深刻理念,來自於黃禮騏在歐洲的親身體驗。
成立 VIS 前一年, 2018 年,黃禮騏趁著參加德國柏林市區「Discover Berlin」的機會,在當地歷史老師導覽下踏查柏林市區一圈,就像是上了一堂歐洲歷史課,收穫滿滿。當下他就在心裡許下願望:「如果有一天能在臺北辦學,一定也要有這樣的課程,讓學生用走讀來認識臺北,認識自己的家鄉;甚至讓學生擔任全英語導覽,介紹臺北城,成為最佳外交大使。」
幾年後的現在,VIS 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