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同一個動作、不同力道,給別人的惡意與善意的感覺,差異很大。不懂力道的孩子,到底要受多少的誤解?
女兒讀小三那一年,我們兩個家庭一起到沖繩旅行。那天我們一行人站在沖繩的高架單軌電車月台上,等著電車到來。沖繩的單軌電車很特別,白天坐在最前面的車廂,就可以看到列車駕駛開車的過程,我很喜歡帶孩子觀察這個過程,所以特地選定了第一車廂的月台等車。
幾個孩子開心的等著電車,一個兩歲十個月的小女孩,伸手推了六歲的哥哥。哥哥因為半蹲著,重心不穩,被妹妹這麼一推就跌倒了。哥哥大叫著:「妳幹麻打我?」
我蹲下來,問小女孩說:「妳有打哥哥嗎?」小女孩搖搖頭說:「我沒有,我只是要哥哥聽我說話,他不聽我說話。」可是這時候,幾乎所有人都一口咬定小女孩有推倒哥哥,大家都看到哥哥因為她的動作,整個人跌坐在月台上。
我看著小女孩受傷委屈的眼神,忽然懂了,馬上跟女兒借了一顆扭蛋,跟小女孩說:「彈彈媽媽懂了,妳不懂什麼是力道。」我把扭蛋放在地上,用手指頭輕輕摸一下說:「這是摸!」同一個動作稍微用力一點:「這是碰!」同一個動作,再更用力一點:「這是推。」再同一個動作,更用力一點:「這是推倒。」
孩子們圍著我看,我反覆對著那顆立起來的扭蛋,用不同的力道「摸、碰、推、推倒」,孩子們也看著我示範,不同的力道對扭蛋殼所產生的影響。
電車進站後,我起身帶領孩子進入電車內,觀察電車的運行。那時,我想起女兒小的時候,我曾買過一個小小的不倒翁,透過類似的示範,教她認識不同的力道。
我也曾經用同樣的力道觸碰不同的東西,輕輕的碰豆腐、輕輕的碰雞蛋;有點力道的碰豆腐、有點力道的碰雞蛋、有點力道的碰餐桌。以同樣的力道碰不同的東
西,所產生的損害也不同。
雖然目擊到事發現場的大家,一致認定「妹妹推了哥哥」,但小女孩堅持沒有。那不是說謊,她想要跟哥哥說話,哥哥不理她,她只是「拍」了哥哥的身體,要哥哥聽她說話,在孩子的認知中她沒有推,更沒有打。
她搞不清楚什麼是力道,也還不懂原來在這個時候、用這個力道、對一個半蹲著的哥哥來說,她的動作不是「拍」,而是「推倒」。
我忍不住想,孩子真的不簡單,我們到底要付出多少的代價,才懂得這之間的差別? 被誤會打人、推人的時候,我們又是怎樣的百口莫辯?
我們怎麼知道同一個動作、不同力道,給別人的惡意與善意的感覺,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回台灣後,我又上網去買了一個充氣後跟孩子一樣高的不倒翁,我想讓孩子再複習一次什麼叫做力道。更重要的是,還要讓孩子懂得,當自己出手的力道越大時,被那種反擊傷害的可能性就會越大。
那種被自己打出去的力道反彈打到的痛,我承受過太多,光想就覺得痛。只是,我一直不知道,從小到大,我卡住的,竟是學不會什麼叫做「力道」,直到小女孩受了委屈,才看懂自己用錯力道而疼的傷。
力道呀!不懂力道的孩子,到底要受多少的誤解?
數位編輯整理:李依蒔,邱千瑜
Photo:Lotzman Katzman,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