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人是很敏感的,老闆如果心口不一,員工在第一時間就會察覺,而且心情會受到影響。
只要一句,引發討論的關鍵問話
提問一定要真誠嗎?假裝感興趣而獲得關注?嗯,人是很敏感的,而且我們會不自覺的發出訊號。
在我跟許多組織裡的下屬談話的經驗中,我發現老闆如果心口不一,員工在第一時間就會察覺,而且心情會受到影響。
如果不是真的有興趣,對方一定會感覺到,這跟提問的措詞與技巧無關。嘗試謙遜提問時,要減低成見,讓心思清淨,再與人展開對話,對話開始後則要用心傾聽。
謙遜提問還有三個重要的變化句型:診斷式提問(丟出變化球)、對質式提問(加入你的觀點)、過程導向式提問(拉回對話本身)。
啟動對話、延續對話的關鍵例句:
「所以呢……」(搭配期待的眼神)
「發生什麼事?」
「怎麼回事?」
「你怎麼會來這兒?」
「請繼續說下去……」
「比方說?」
想引導對方的思緒,以理清事情發展,可以先了解對方的感受與反應。例如:
「你感覺怎麼樣?」
「你當時有任何反應嗎?」
「這件事情有影響到你的情緒嗎?」
「你為什麼會那麼想?」
「你覺得這件事的起因是什麼呢?」
提問前,先自問動機是否純正,是謙遜且好奇的嗎?還是心裡已有答案,提問只是要檢驗自己的想法?如果只是在檢驗自己的想法,那麼就又落入「說」的模式了,這時候就很難怪對方採取防禦的姿態。
如果你的動機純正,想要化解尷尬,重新強調兩人對話的動機與目的,可運用以下問話:
「怎麼了嗎?」
「我們之間沒事吧?」
「我的話冒犯到你了嗎?」
「我想跟你分享我的感受,你怎麼一副好像很抗拒的樣子?」
「你覺得我們現在的方向對不對?」
當對話走向不太對勁時,這些問話就可以派上用場。
認識四個自我,突破溝通障礙
解開內心的黑暗,溝通才會愈談愈明朗。
在對話中,如果得不到認可或尊重,或覺得別人用言語欺壓,我們會感覺不安,甚至覺得受辱。要避免對話出現這種負面結果,謙遜提問就可以派上用場。
社會心理學家拉夫特(Joe Luft)與英漢姆(Harry Ingham)認為,每個人的內在就像一扇窗,這扇窗依自己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別人對自己的認識多寡,分為四個部分:開放的我、隱藏的我、盲目的我、未知的我。
我們每次進入一個新的處境或開始一段新的關係,我們願意吐露多少、對方願意回饋多少,都取決於這四個自我。
「開放自我」是我們願意跟陌生人暢談的話題。
「盲目自我」是我們不自覺傳播出去的訊息,也是別人眼中的我們,除非別人願意告訴我們,否則我們可能永遠不知道別人在背後怎麼說我們。
「隱藏自我」是我們不願透露的事情,因為這些事也許會冒犯到別人,或者讓自己覺得丟臉。
面對別人請求我們回饋,我們會猶豫要不要說真話,因為我們不想得罪或侮辱他人。我們會避重就輕,盡量說好話,表達正面回饋,即使我們也極度渴望聽到別人說真話。
在我們的隱藏自我裡,充斥著自我懷疑與自我批判,我們擔心別人也看到了相同的缺點。事實上,他們當然也看到了。
要打破這樣的僵局,交換一些私人訊息是個辦法。我們可以用謙遜提問的方式,以揭露自己的訊息開場,也詢問對方在同一方面的事情。先表露心跡,反映出當下的謙遜,也敲開了個人化對話的大門。
「未知自我」,指的是包括自己和他人都不知道的事。我們可能有才華還沒被發掘出來,潛意識裡有某種想法或感受,偶爾才會冒出來。
謙遜提問的一個功能,是邀請對方卸下心防,進而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在溝通過程中,還要小心誤判與誤會,當我們受到攻擊,第一時間當然會反擊,這是正當防衛,但如果對方完全沒有惡意呢?那我的反擊就變成無事生非,往後可能別想再跟對方溝通了。
謙遜提問之所以如此要緊,主要是因為真心的好奇與對別人的興趣可以把誤會、誤判或不合宜行為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以謙遜的態度提問來確認事情來由,是建立關係的關鍵。
摘自《MIT最打動人心的溝通課》
Photo:Lisa Widerberg,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