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愛情很簡單,各奔理想卻互相扶持,會比一個人犧牲自己成就另一半,圓滿很多。
很多人愛討論一些抽象的假設性問題,比如,另一半是要找相似的好?還是互補的好?
其實,在幸福婚姻中,相伴一生的伴侶,幾乎都是「相似又互補」的。
相似,指對人生的看法相似。
互補,性情中可能一急一緩、一快一慢、一動一靜,才可以互相調節。
最近我訪問到一位非常傑出的女建築師,她是建築界的巾幗英雄,有不少傳世佳作,而她的婚姻也很幸福。
兩個女兒都年輕有為,一個是會計師,一個也是建築師。
她的先生是一位優秀的心臟科醫師,兩人戀愛史平淡,由長輩介紹認識。老公是個理性的人,他知道她和別的女孩很不一樣,是個「想在自己人生中做點事」的女孩。那時,她還在朝考建築師執照的艱辛長路上前進著。
挺著大肚子的時候,她考上了建築師;一個孩子剛學走,另一個還在喝母奶時,她開了自己的事務所。這沒有老公和家人支持,很難辦到。
先生很早就知道她很不喜歡洗碗,家事也做不好,笑笑說,你還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好了(支持你的人生決策,是好男人的第一重大條件!)
小夫妻在照顧幼兒和生活瑣事上,很多事還是得親力親為。半夜,她要趕設計圖,孩子又哭鬧,別的媽媽恐怕會因心力交瘁、焦慮萬分,而決定所謂的回歸家庭,把公司和夢想一起收起來—這一收往往就是一輩子。但她走過來了,因為她的醫生老公很專業也很冷靜,又見他摸摸孩子肚子,就斷定是便秘,拿了空針筒裝水往孩子屁股打進去,不一會兒孩子不鬧了。
她很感謝他的專業,讓她不慌不忙,而她也打造了一座城堡給家人居住。
她們對人生的看法相似:每個人,活著的時候都該依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做有貢獻的事。
在生活中,又具有互補的功能。兩人都忙,討論過後,這事不是你處理,就是我處理。生活難事若有四件,兩人各依專長領個兩件去,事情就解決了。
未必老是要「一起解決問題」。
我笑著跟她說,其實依照我的看法,一對伴侶都忙,會比一個很忙、一個很閒好很多;兩個人各奔理想互相扶持,也比其中一個人犧牲自己成就另一個人圓滿很多。
忙,可以體會人在江湖確實有無奈,不會有空來抱怨「你都沒時間理我」、「你都不在乎我」、「你都沒把我擺最前頭」,反而能夠互相體諒,分擔家務;兩人各有理想,在一個人遇到挫折時可以真正得著安慰,至少家庭經濟還有一個人撐著;在自己想走的路上,人生的成敗功過自己負責,會活得甘願些。
一個自認為是犧牲者的人(尤其是現代男女),想要不抱怨、不覺委屈很困難,當她說出「我為你犧牲這麼多…」時,感情路要平順,就難了。
能不犧牲才好。若叫「付出」,就是心甘情願不計較。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photophilde,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