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明明走開了,卻更靠近了,我在Facebook 上看見這個奇怪的邏輯。
想要放手不染指青少年的朋友圈,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長期以來,我們全家共用同一個e-mail 信箱,那個帳號以Yoyo 的中文名字命名,在十幾年前網路剛剛開始盛行的年代,成為我們的第一個家庭信箱。一直到了國中,Yoyo 還是使用這個信箱收發郵件。那個時候的她還沒有祕密的概念,完全不在意全家人都是她的當然收信人。
隨著年歲增長,少女的心事多了,她終於意識到自己沒必要固守這個「她的」信箱,也不必讓全家人都可以隨意展讀「她的」信件,於是她終於設立了自己的帳號,帶著她的朋友團,躲到自己的新家。
我跟她說再見,祝福她擁有一塊少女的領地,得以自由自在和朋友言語往來。雖然我還是免不了有點小失落,當年那個一收到情書急著跟我分享的小女生已經走遠,眼前這個亭亭少女,別說情書,就是同學朋友之間的尋常訊息,理所當然,都沒有我這個歐巴桑偷瞄一眼的餘地了。
沒關係,我安慰我自己。我希望自己是一個隱居在幕後的老媽,只要在她需要我的時候,及時現身就好了。
後來,Facebook 在法國國際學校捲起一陣風潮。當台灣的同學朋友還沉迷於開心農場的同時,Yoyo 已經把它當成傳遞即時訊息的收發站,每天在那裡竊竊私語,聊得可開心。
我這個人有點孤僻,對設立自己的帳號沒有特殊興趣,但還是乖乖註冊,因為我對女兒的Facebook 充滿偷窺的樂趣。透過網路,我又可以偷偷知道她最近的交友動態,還可以一站一站追溯她身邊朋友的蛛絲馬跡,東拚西湊出她的動態網絡。
對已經被女兒的交遊圈摒除在外一段時日的老媽子來說,這絕對是一種失而復得的無限快感。
很快的,我又知道Yoyo 近來和誰義結金蘭或是跟誰稱兄道弟,也一清二楚他們在學校發生的事。我知道誰跟誰穩定交往中,誰的相簿裡出現疑似男女朋友的蹤影,有誰一天到晚來她的Facebook 按讚,又是誰高居她的粉絲排行榜第一名。
不誇張,許多時候我甚至相信,我比她更詳知她的朋友動態。
有時候偷窺上癮,我忽悠忘了間諜身分,在Yoyo 和朋友的談話中突然現身,還丟下幾句冷笑話。結果很奇妙,他們原本熱絡的談話便會突然而止,現場一片鴉雀無聲,就好像一幫青少年正關在房裡高談闊論,老媽突然藉故端著一盤西瓜進門時一樣的萬物俱寂。
Yoyo 從來不會正面跟我抗議,只是我發現,我在她板上留言的那一大則訊息紀錄,會在第二天整個消失。
她應該不太歡迎我的插花。她尤其不歡迎我的指正,雖然我已經非常自制,有些時候還是會忍不住跟她說:「喂,小姐,妳怎麼在上面寫那個字?妳不知道那是髒話嗎?」我又說:「小姐,妳那張大頭照不OK喔!」她會瞪我一眼,不回嘴,把字刪了,把相片換了,不過接下來一整天都不跟我說話。我還曾經說:「小姐,跟妳的兄弟說一下,他和女朋友的照片太誇張了,可以下架嗎?」這回可乾脆,她走開,連理都不理我。
Facebook 探子盡責過了火,我看得出來她不開心,我自己也感覺到了,再這樣玩下去, 總有一天難保不會擦槍走火,兩敗俱傷。
有天一早醒來,看見一則新聞,說全世界已經有為數頗多的人不約而同取消Facebook 帳號,因為他們覺得生活訊息的過度擴張已經造成困擾。老實說,我也已經厭倦知道誰家女兒打破一塊碗、誰家週日去哪裡玩、我更厭倦了在女兒的生活裡忽隱忽現,扮演著一個不討喜的怪怪歐巴桑。
我打開我的Facebook,頭也不回取消帳號,大步離開。從今天開始,我決定放女兒自由,也放自己自由!
幾個月之後,我不經意的發現,比起以前,Yoyo 愈來愈喜歡和我聊天。有時候,她會絮絮叨叨的談起朋友發生的許多事,也會跟我討論自己的一些問題。我是一個稱職的聽眾,專心的聽,八卦的問,當然也熱心的回答。這些訊息,以前我只要透過Facebook 就能偷偷打探到,得來全不費工夫,可是偷窺得來的滋味隔了一層紗,一點都不真切。現在,透過Yoyo 的親口述說,她的生活點滴變得活靈活現,反而讓我更有參與感。
明明走開了,卻更靠近了。我在Facebook 上看見這個奇怪的邏輯。
摘自《淡定,讓孩子起飛》
Photo:https://unsplash.com/,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