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如果我們不是專家,而且沒有時間從多個選項中比較並理性地抉擇,這時最好的選項是一動不如一靜─什麼都別做。
如果我們不是專家,而且沒有時間從多個選項中比較並理性地抉擇,這時最好的選項是一動不如一靜─什麼都別做。生手通常會做錯決定,因此正確的舉措通常是什麼都不要做。
就連世界級的頂尖高手,有時也會成了生手。遇上這種情況,他們通常應該什麼都別做。有時你深信自己完全知道該怎麼做,而且最好做點什麼事,彷彿不做任何決策會把你壓垮,讓你動也動不了。在專業足球賽最後的PK罰球,守門員會近距離面對對方球員,研究顯示,雖然守門員通常會往左或往右撲,但最佳策略卻是維持在球門中央。同樣的,感染病專科醫師葛蘭姆(Justin Graham)告訴我,頂尖醫師有句格言是這麼說的:「別瞎做,站在原地就可以了。」
在克萊恩的研究裡,某位小鎮消防隊長前往處理油槽大火時,看到三十多公尺高的火牆,比他之前見過的火勢都要來得大且熱。在多數時候,消防隊長都是專家,但這次他成了生手。幸運的是,他有自知之明。他的手下也同感困惑,沒人知道該怎麼辦。在正常狀況下,他們早就衝進去轉開水龍頭瞄準火焰。但他們沒有這麼做。消防隊長回想那次事件說:「我們的腦袋糊成一團。」消防隊員沒有做任何決定,也沒有採取任何舉動,只是看著火勢不斷地延燒。
幸運的是,他們不做任何決定是對的。要是他們試圖撲滅這場火,可能早就失敗甚至送命。相反的,消防隊長和隊員在一旁觀看熊熊燃燒的火焰,試圖釐清為什麼火勢會燒得如此猛烈、持續這麼久。兩天後,他們終於發現一條56公分寬的管線直接把油輸送到其中一個燃燒中的油槽。他們馬上封閉油管,過沒多久火勢也隨之熄滅。
如果我們是生手,碰到只有幾秒鐘可以做決策的情況,通常已經太遲了。在時間壓力下所做的最佳決定,通常都是那些我們事前先準備好的。真正的挑戰在於,要預測那些可能使專家突然變成生手的情況,然後為這些情境先行訓練。克萊恩建議,我們可以透過「事前分析」來準備。「事後檢查」是在決策後審視我們學到的教訓;「事前分析」則是想像未來的決策若失敗,可能的因素為何。先假設我們輸了比賽、誤射飛機,或是死在火場裡。然後問為什麼?是假設錯了?還是我們有偏誤?或是數據有瑕疵?事前分析需要的時間不只幾秒鐘,應該要盡早在面臨時間壓力的危機之前就完成。
不幸的是,如果你沒有做事前分析,也不是專家的話,以上這些觀察可能派不上用場。如果你不能暫停一下或尋求協助,也沒想透所面對的確實情境,你很可能會做出錯誤的決定。自以為是專家的生手注定遇上大麻煩,等到他們了解自己的困境時已經太遲。
摘自《等待的技術》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