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專家知道驚慌的壞處,但他們會扭曲時間,延長每秒鐘到極致,以增加自己的優勢。
驚慌時湧上的恐懼會嚴重影響我們決定最佳行動的能力。人一慌,邏輯或推理就不管用,意識的系統二就會關閉,使我們必須仰賴原始、自動的系統一。如果你是專家的話,仰賴系統一不必然是壞事,但是驚慌會讓專家變成生手,也使我們做出壞決策。
驚慌的麻煩在於,它會模糊我們對時間的感受。我們對時間的感覺會依環境而有所改變,即使在不緊張或害怕時也一樣。身為消費者,我們對低價和明亮的燈光有比較快的反應,這就是店裡總貼著許多折扣價,燈光永遠明亮的原因。
如果你住在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城市,暫停一下的感覺會比住在鄉下或小鎮的人感覺還要長兩倍。請別人幫你計時,把手舉起來整整1分鐘,當你覺得時間已經到的時候,再把手放下。大概過40秒,你就會把手放下。也可以試試在交談或演講時暫停1分鐘,不過你大概沒辦法撐這麼久,頂多10秒或20秒就會破功了。
我們慌張時,時間感會扭曲得更厲害。如果你曾遇過車禍或高速飛車追逐,大概會覺得時間似乎變長了。在趕去醫院的路上或比賽時,都可能有這樣的感覺。
正因驚慌會影響我們對時間的感受,更加大了專家與生手之間的差異。專家知道驚慌的壞處,但他們會扭曲時間,延長每秒鐘到極致,以增加自己的優勢。生手則脆弱多了,他們的世界會加速也會放慢,然而生手對此一點辦法也沒有。
班奈特(Carol Burnett)是史上最偉大的喜劇演員之一,她很喜愛「喜劇就是悲劇加上時間」這句老話。伍迪艾倫也很喜歡這句話,在他1989年所執導的電影「愛與罪」(Crimes and Misdemeanors)裡,影星艾達(Alan Alda)所飾演的愚鈍電影製作人說:「林肯被暗殺那天,你可不能開玩笑,就是不能……但現在時間都過去這麼久,無所謂了。」
喜劇的重點就是掌握時機。笑話能有多好笑,全看節奏和步調而定。他們發展出「延長拍」的概念,有時候又稱為「耐人尋味的暫停」,也就是比笑話的關鍵妙語還要令人發噱的暫停時刻。
拍子之所以很重要,因為拍子不僅能創造懸疑,也能留給觀眾更多時間處理笑話中的資訊。選擇何時說出關鍵妙語,就像擊球一樣。
太早出手,了不起只能打出擦棒球;太晚出手,機會早就飛了。
當你抓對時機,便能毫不費力地說出完美的笑話。
舉凡最偉大的喜劇演員都擅長延遲。他們能讓我們感受到耐人尋味的暫停,就像賽車手在高速過彎時強烈感受到的時間延長。
根據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語言科學家班奇(Jose Benki)的研究,時常短暫停頓的演講者,比起非常流利的演講者更具說服力。原因就在於每分鐘暫停個四或五次,對多數人來說聽起來最為自然。要是你快速跳過這些暫停,聽來就像在背稿子,觀眾也沒時間思考或反應。
溝通天才的高明之處,部分來自深思熟慮,至少在他們人生初期階段,便把不同場合到底該暫停多久等細節內化了。有些可能發生在他們很年輕的時候,或是他們變得比較有經驗,學會什麼樣的暫停在何時最管用。一旦他們了解自己的節奏,演出也變得輕鬆容易。
良好的溝通者自然而然地知道一段演講應該要講多久:盡可能講久一點,但是多一毫秒都不行。有些時候,你得停下來一個字都不說。
我們可以,也應該要模仿這些延遲大師。對大多數人來說,這表示要更常停頓、更少驚慌。
在每天的對話中,有很多可以停頓的機會。多數時候,特別是在壓力下,我們會捨棄這些機會,反倒仰賴未經訓練的本能來回應。我們的自動反應是去填滿演講中的沉默,但我們可以練習,而且你一開始肯定會很難為情、彆扭。但是,你不必改變你說的話,只要把某些話晚一點講,大多數人都能成為更好的溝通者,處在驚慌狀態時,我們的話語不是唯一太快冒出來的東西。
驚慌還會讓我們太快回應,搶快而行。驚慌會扭曲我們對時間的感覺,讓我們做出將來會後悔的快速決定。
要是我們能控制驚慌的傾向,就能放慢行動,避開我們的動物本能,做出更好的決定─甚至還能贏得一些笑聲。
摘自《等待的技術》
Photo:Elvert Barnes,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