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全球化已經到達爆炸性的發展階段。我們可以把很多東西數位化,不但可以把這些數位之流傳送出去,也可以從任何地方接收下來。
長久以來,經濟學家認為全球化只是一種衡量指標,用來判斷一個經濟體參與全球實體貨物貿易、服務與金融交易的程度。但是,這樣的定義過於狹隘。在我看來,全球化代表個人或公司參與全球競爭、全球連結、全球交易與全球合作的能力。從這個定義來看,全球化已經到達爆炸性的發展階段。因為手機的普及和超新星,我們現在可以把很多東西數位化,不但可以把這些數位之流傳送出去,也可以從任何地方接收下來。
友誼、金錢、仇恨、排斥、教育、電子商務、新聞、八卦、謠言等,全部都在全球流動。雖然貨物貿易、服務與金融交易,可謂20世紀全球經濟的標誌,但其實近年來已趨於平緩或衰退。反之,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2016年3月發表的一份前瞻報告《數位全球化:全球流動的新時代》(Digital Globalization: The New Era of Global Flows),如果用各項流動來衡量全球化,「那麼全球化仍在加速發展中。資訊傳輸、思想和創新在全世界流動,並且增加全球經濟的參與。這個世界的連結十分緊密,遠遠勝過以往。」
請想想Facebook的友誼流,Airbnb的租房流,推特的意見流,Amazon、騰訊與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流,Kickstarter、Indiegogo和GoFundMe的群眾募資流,WhatsApp和微信(WeChat)的即時通訊流,PayPal與社群支付平台Venmo的P2P支付流,Instagram的相片流,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教育流,磨課師的大學課程流,歐特克的設計工具流,蘋果、Pandora和Spotify的音樂串流,Netflix的影片串流,《紐約時報》網站NYTimes.com或網路新聞媒體公司BuzzFeed.com的新聞流,Salesforce的雲端運算工具流,Google的知識搜尋流,以及Periscope和Facebook的直播影片流。這些流動在在證實了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報告,這個世界確實連結得非常緊密。
事實上,數位流已經變得極其豐沛、強大,對21世紀而言,猶如古代源於高山、孕育文明與城市的河流。昔時,想在大河邊建造城市或工廠,如亞馬遜河等,河流會給你力量,讓你得以到達遠方,同時滋養你,使你能夠與鄰近地區的人接觸,進而知道他們在想什麼。時至今日,從超新星不斷流進、流出的數位流也是,能夠賦予你更強大的力量。現在,你能倚賴的大河就是亞馬遜網路服務系統(Amazon Web Services)或微軟雲端服務平台Azure,這些強大的連結器使你個人、你們公司或你的國家,能夠運用超新星的強大應用程式,參與世界的任何一股匯流。
難民們的口袋沒有幾塊錢,但人人都有手機
2015年9月,法國總統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在聯合國大會開幕式那天,與專欄作家共進早餐。那次大會的焦點是,歐洲如何因應不斷從中東和非洲湧入的難民潮。後來,歐蘭德一位助手告訴我,難民間訊息傳遞之快,讓他覺得不可思議。這些難民在努力橫越地中海的同時,也透過社群網絡隨時掌握最新消息。
那位法國外交人員說:「有一天,我們修改規定,任何難民船隻上只要有一位是殘障人士,就不得將船隻遣返。」他說,很快地,每艘抵達歐洲的難民船上都有坐輪椅的人。「他們就是這麼快。」
2016年4月,我去了西非的尼日,為國家地理頻道系列紀錄片《危險年代》(Years of Living Dangerously)拍攝非洲人的移民路徑。我們從西非,經過尼日,橫越撒哈拉沙漠到利比亞,最後到歐洲。中途,我們在尼日北部一個名叫德爾庫(Dirkou)的城鎮採訪,那裡距離利比亞的邊境約有160公里。接受我們採訪的尼日人說,他們已經到了利比亞,但還是到不了歐洲,最後只好返回家鄉,落得什麼都沒有。他們站在滿載乾貨的聯結車旁,讓我們拍攝。拍好後,我問,能不能用我的iPhone幫他們拍一張照。他們點點頭,然後也掏出手機,要幫我拍照。因此,我拍了一張一群非洲人拿著手機幫我拍照的相片。
我猜想他們的口袋裡可能沒有幾塊錢,但每個人都有照相手機,並且用這樣的手機來參與全球流動。可見,在這世界上的每個人,不管多窮,都可以是主體,都能對全球發聲,不只是客體或西方人非洲之旅的裝飾品而已。說來,這其實是一件好事,但在十年前,這絕無可能。
看著數位之流如滾滾大河,不斷地加速前進。不知再過十年,這個世界相依相賴的程度會有多深?請看看下列這幾項指數。麥肯錫數位流(Digital Flows)研究發現,1990年,「在全球流通的貨物、服務與金融總值約5兆美元,約當全球GDP的24%。國際旅客總數為4億3,500萬人次,而公用網際網路才出現不久。快轉到2014年:在國際流通的的貨物、服務與金融總值已達30兆美元,占全世界GDP的39%。國際旅客更飆升至11億人次。」
麥肯錫的研究發現,今天資料流「要比傳統的貨物流影響更大。這是個不得了的進展,畢竟世界貿易網絡已經發展了好幾個世紀,但跨境資料流不過是十五年前才出現的。」不過,這種成長趨勢有跡可尋,因為「以前,只有跨國大公司才能夠建立數位平台,以管理供應商、和顧客連結,並且讓分布在全球的員工互相溝通、分享資料。但現在,不管你在哪裡,只要你有智慧型手機,就可以利用形形色色的公共網路平台,和另一個人相連。」這些平台包括Facebook、YouTube、WhatsApp、微信、阿里巴巴、騰訊、Instragram、推特、Skype、eBay、Google、蘋果和Amazon等。
有些即時通訊app,像是Facebook Messenger和微信,不只用的人非常多,甚至有取代電子郵件的趨勢,成為很多人互動、溝通的首選。這種通訊app逐漸成為電子商務、電子銀行、訂位和即時通訊的平台,這樣的現象甚至被稱為「對話式商務」(conversational commerce),不僅簡便、互動快速,也讓全世界的連結更加緊密、迅捷。比方說,像年輕人愛用的Venmo,使用者先儲值在Venmo帳戶,就可以利用app付款,不但方便、迅速,還可以在轉帳時傳一條訊息給朋友,分享用餐心得。
由於這些工具的普及,跨境通信和交易的成本持續下降,現在開創全球性的業務,成本已經低到令人難以置信。麥肯錫的研究指出,截至2016年,Facebook上已有5,000萬個小商家。「這個數目是兩年前的兩倍……在中國,則有1,000萬家中小企業利用阿里巴巴的平台把東西賣到全世界。利用Amazon平台的則有200萬個小商家……目前,有9億人利用社群媒體和其他國家的人接觸,有3億6,000萬人參與跨境電子商務。」
基於同樣的理由,麥肯錫的研究指出:「現在,商品爆紅的速度之快、受歡迎的範圍之廣,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代。2015年,英國歌手愛黛兒(Adele)推出單曲〈哈囉〉(“Hello”),上傳到YouTube不過48小時,觀看次數已經多達5,000萬次。她的專輯《25》,上市首週在美國的銷量已經高達338萬張,超過史上任何一張專輯的紀錄。2012年,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一張穿著英國時尚品牌ASOS紅白格洋裝的照片,在推特上被轉推了81萬6,000次,在Facebook上更是被分享了超過400萬次。那件洋裝立刻被秒殺。」
所有的數位流,不管是滾滾洪流或涓滴之流,都將改變我們對經濟力量的看法,包含其構成要素及擁有者。
摘自《謝謝你遲到了》
數位編輯整理:廖佩汝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