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閱讀,讓王政忠不致成為一無所有的失親少年、啟發了他一生最珍貴的能力,讓他因為這樣的能力,可以繼續探索天地古今未知的世界。
圖片來源:Pixabay
編按:王政忠, 二年內引爆20,000名教師參與由下而上的教學改革。本篇中,王政忠提供自己他對於「翻轉教育」的觀點與看法。
2015年寒假過去,開學了。下學期的第一節八年級國文課,孩子們將寒假作業放到我的面前,其中一項是課外閱讀心智繪圖。 全班18個孩子,扣除掉無法用文字表達的一個資源班自閉兒,我收到了14張圖,3個孩子承諾補足部分內容後會交過來。
看著這14張圖,或精美或簡略,或成熟或淺薄,或洋洋灑灑或隻字片語,我看見的,不只是教與學翻轉之後的教室風景的神奇改變,更看見那麼一些些偏鄉孩子生命翻轉的微光。我抬起頭,目光環視一遍孩子。「你知道你們多厲害嗎?」我堅定而略帶激動的說。
一年半之前,小六剛升上國一來到我班上的他們,面對著攤在眼前的短短的國語課本文章,我帶著笑,問了一聲每年都會問的問題:「你讀到了什麼?」多半我會得到不意外的反應:支吾其詞、目光呆滯、詞不達意、傻笑以對、丈二金剛。偶爾一、兩個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回答,追問之下,又會不意外的得到這一類的答案:「我是從市區某某國小遷居進來的。」不只18分鐘的城鄉差距,即便僅僅只是距離18分鐘的車程, 一樣位處南投縣, 這個我所在的偏鄉學校南投縣中寮鄉北中寮學區,也極為顯著而常態的與鄰近市區鄉鎮呈現出巨大城鄉學習差距。可怕的不是顯著,可怕的是常態。南投縣至少有一半的學校位處比北中寮更為偏僻遙遠的原鄉與偏鄉,而整個台灣,如果加上離島濱海,又有多少中小學遠遠的位在城市城鎮之外?
再遠不過是兩小時、三小時,即便是我在2014年去了兩趟分享教學法與學校經營的梨山中小學,單程也不過讓我開了將近四個小時的車。網際網路可以將教學資源呈現在師生眼前,台灣人的愛與熱心,也將生活及教學所需資源盡可能的翻山過海送到偏鄉原鄉與離島。
城鄉最遠的距離,是孩子沒有得到公平而專業的機會。 但,此刻,呈現在我眼前的寒假作業告訴我,這些偏鄉孩子在一年半的教學課堂引導及學校行政策略的帶領之下,從「已讀不懂」來到了「想讀、想懂」。這是八年級寒假作業之一,學生放假前到圖書館挑3本書,選定其中一本,閱讀後畫心智繪圖,下週開始每個人有10分鐘做專書報告。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跟課堂上共學完成心智繪圖的(文章解構統整)相比,學生們必須獨力完成完整一本書的閱讀,然後在沒有老師的提問引導之下,完成完整的心智繪圖。很開心看見偏鄉孩子「透過文字,自己與自己問答」的閱讀理解歷程已經發生,成品不一定都很成熟,但都完成了這一段自己對話的歷程。
這讓我想到兩個啟蒙我的閱讀興趣的恩人。 一位是我的阿公,他在我國小二年級的時候開始為我訂購《國語日報》,當時的我對於閱讀其中的文章並沒有太大興趣,倒是對於其中的四格漫畫小亨利興味盎然。每天我津津有味的看完漫畫之後,便將報紙束之高閣,但我的阿公總是會將每天的訂報仔細整理收藏並夾集成冊,每月為一單位,日日月月井然有序的堆放著,期待有一天,我能頓悟閱讀的美好並回頭翻找。 另一位是我的國小五、六年級導師。劉老師是剛從師院畢業的熱血青年,非常鼓勵並在乎我們這一群鄉下孩子的閱讀習慣。印象深刻的是,每一天的早自習,不同於其他班級可能是寫作業或考試,他要求我們放下所有事,就是閱讀。他從家裡搬來一套又一套的好書,在教室建置圖書櫃,書的種類五花八門,但大致來說,是適合兒童及青少年閱讀的範疇。他不強迫我們一定得閱讀哪一種類,只要是櫃裡架上有的書,都可隨時取閱。
因為劉老師,我開始感受並愛上了閱讀的美好,然後真的回頭翻找阿公為我細心存留的四年份的《國語日報》。
就這樣,那兩年我不但仔細讀完那整整1460天日報裡的每一篇文章,也在劉老師的引導之下,從兒童文學讀到了古典小說,從白話散文讀到了《古文觀止》。
國中以後,閱讀的範疇益加廣泛,翻譯小說比如日文鉅著《冰點》簡直讓我愛不釋手;高中在圖書館打工,接觸了現代詩以及歷史散文;大學愛上了余秋雨以及龍應台。
我在文字裡找到了青春期與家人無奈分隔兩地的情緒出口,在那樣慘綠而為賦新詞的年少時光,因為閱讀,我不致成為一無所有的失親少年;那兩年的晨讀,啟發了我一生最珍貴的能力,讓我因為這樣的能力,可以繼續探索天地古今未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