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社會變遷,不只反映在物質條件上,思維理念和價值取向,也會緩慢蛻變。當價值觀變化之後,法律也會自然而然的滯後反應。

圖片來源:Unsplash
孩子不是你的,要繼續養嗎?
A和B相戀成婚,生了小孩C。成婚生子後,兩人不合,決定離婚。離婚後,A(男方)對B付贍養費;而且,基於親子關係,A要對小孩C付教育和生活費用等。A享有探視權,和C保持父子(女)關係。
然而,A慢慢覺得,無論是長相或性情,C都不像是自己的孩子。因此將毛髮送作DNA檢驗,發現確實不是自己所生。在有些案例裡,A發現小孩其實是前妻B和前男友D所生;在更特別的案例裡,B和D結婚,再續前緣。既然孩子不是自己所生,A向法院遞交申請,希望終止親子關係,同時停止繼續付養育教育等費用。
在華人社會裡,在二十一世紀初,我曾在多個場合裡,徵詢數百位法官檢察官的意見;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認為,既然不是A所生,理當終止。
然而,至少在美國,面對這種案件,法院的判決前後一致:A要繼續付錢,即使有DNA的檢驗結果。美國法院的立場,可以由兩個角度解讀:
第一,以小朋友的最佳利益為利益,面對父親A和孩子C的權益衝突,選擇後者;寧願讓父親(大人)受委曲,也不會傷害小朋友。
第二,DNA的技術,界定了「生物上」的親子關係;相對的,幼時朝夕相處,孕育的是「文化上」的親子關係。有哪一種理論學說可以表明,前者一定比後者重要?
特別是,即使在華人社會裡,支持前者(生物上的親子)是目前的主流價值;隨著社會的進展,物換星移,半個世紀之後,支持後者(文化上的親子)的比例是否可能明顯上昇?
社會變遷,不只反映在物質條件上,思維理念和價值取向,也會緩慢蛻變。當價值觀變化之後,法律也會自然而然的滯後反應。而且,更重要的是,親子鑑定案例所反映的,法律的主要功能,未必是追求公平正義。有誰能論斷,支持生物上的親子關係、就是符合公平正義的?相對的,這些案例正巧妙的反映了,法律的主要功能,是在處理價值衝突。在不同的價值之間(文化/生物,父親利益/孩子利益,真相/其他考量),社會作出選擇,並且承擔(好或不好的)結果。
「生物上」的父親,和「文化上」的父親,是兩種不同的價值;真相的價值和子女的福祉,也是兩種不同的價值。一旦以子女的最佳利益為參考座標,後者的價值可能高於前者(DNA帶來的真相)。而,「文化上的父親」和「生物上的父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種區分有意義嗎?
為什麼?在傳統社會裡,文化上的父親和生物上的父親是合而為一的,在現代社會裡絕大多數的情形依然如此。然而,現代社會複雜的程度遠勝於往昔。文化上的父親,未必就是生物上的父親;在某些比較特殊的情形下,這種區分不但有意義,而且重要。
例如同性戀夫妻或同性伴侶,只要符合領養的條件,也可以領養子女。這時候,沒有生物上的血緣關係,但是文化上的倫常,依然重要無比。或者,父母年紀大時,子女有照養的義務,見諸於法律。然而,在民法修訂的過程裡,已經納出一些例外:在子女年幼時,父母如果沒有盡到養育的責任;當父母年紀大時,子女也沒有對應的責任。這裡的父母子女,指的都是生物上的倫常;然而,如果沒有文化上的倫常為內涵,生物上的倫常,實質意義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