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一位富商遭到綁架,在綁匪的威脅下勒斃一無辜女子。綁匪全程錄影後,放富商自由、回家籌贖款一億元。富商報警,一舉擒獲綁匪同夥。 毫無疑問,綁匪涉及一連串的罪名:擄人勒贖、恐嚇、教唆殺人等。
圖片來源:pixabay
一位富商遭到綁架,在綁匪的威脅下勒斃一無辜女子。綁匪全程錄影後,放富商自由、回家籌贖款一億元。富商報警,一舉擒獲綁匪同夥。 毫無疑問,綁匪涉及一連串的罪名:擄人勒贖、恐嚇、教唆殺人等。
但是,富商呢? 受脅迫下致人於死,是否有罪?或者,身不由己,在特殊情況下,適用「緊急避險」可以免責?這不是教科書或試卷的模擬題,而是真實世界裡的情節。司法如何處理,即使不能面 面俱到,勉勉強強也能差強人意?
哈佛大學名師桑德爾(M. Sandel),在公開課《正義》裡提到:面對抉擇時,一般人有兩種思維模式。根據信念, 對就是對, 錯就是錯, 這是規範式思維(categorical reasoning)。另外一種,根據結果取捨;有好的結果就做,反之就不做, 這是結果式思維 (consequentialist reasoning)。桑德爾舉的例子,也十分扣人心弦:為了救鐵軌上的五個人,要不要從橋上把身邊的胖子推下去擋住火車?
然而,在富商被迫殺人的案例裡,桑德爾的劃分卻幫助有限。原因很簡單:根據規範式思維或結果式思維,都不容易判斷富商到底有罪或無罪。深刻一點的解讀,可以體會 真正的曲折所在:無論是規範式或結果式思維,都不會憑空出現;這是人類長期演化過程 中,基於生存和繁衍的考驗,逐漸孕育而出的特質。
面對日常生活的絕大多數情況,粗略的類別(好壞對錯、是非善惡等)足以因應。對於複雜或涉及道德兩難的情境,這些簡單粗略的分類就派不上用場。 道德哲學有時而窮,怎麼辦?也許,摸著石頭過河的務實態度,是能抓老鼠的好貓。
具體而言,富商被迫殺人,可以切割成兩部分,然後分別處理。首先是「殺人」的部分。現代文明社會裡,除了合法的任務(戰爭、執行死刑)之外,「殺人是不對的」已經成為普世價值。因此,富商殺人,違反了文明社會眾議僉同的尺度,行為踰矩,應當懲罰。
而且,這麼作除了符合一般人的價值觀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富商有機會洗滌心靈,重新開始,重新做人。 每個人可以自問:即使在被逼迫的情形下,把另外一個活生生的人勒斃,難道心裡過得去、晚上睡得著覺嗎?因此,在「殺人」這部分,處罰富商,讓他有機會為自己的罪過付 出代價,是幫了他。懲罰過後,他能夠面對自己,也能夠面對別人。
否則,因為「緊急避險」而無罪開釋,即使法律上無罪,難道他心理能不帶罪愆,持平度日?
而針對「殺人」的部分,富商和綁匪,誰的責任較重?為什麼? 表面上看,直接動手的是富商,綁匪沒有動手,最多是教唆。然而有幾點考慮值得斟 酌。首先,在自由意志下,富商不會去殺人;在自由意志下,綁匪目標明確,就是要致人 於死,作為勒索富商的籌碼。其次,造成生命喪失的主導因素,是綁匪,而不是富商。
再其次,在一般情形下,「殺人」的解讀,是直接動手。雖然,在這個案例中,直接動手的富商,只是在受脅迫下被動的執行殺人的意旨;真正殺人的,其實是綁匪。因此,在承擔殺人的刑事責任上,綁匪要大於富商。
➢【書籍資訊】《罪與罰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