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你該如何為你的產品、為你的品牌,甚至為你自己說一個好故事?
有生命才有故事
也許你只是想藉由講故事來多數些鈔票,我不怪你,我也是那樣的人,我靠講故事過活。但容我提醒你,故事來自生命,與其急著數鈔票,不如細細數算我們在地上的日子。當你仔細清點感恩那些個生命,故事就來了。有時候,它會伴隨著一點尾數,仔細看,欸,是幾億的營銷收入,但說真的那比起生命本身,一點也不算什麼。
我所認識很棒的創意人,都很用心生活。他們關心家人朋友,他們在意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他們迸發自身能量,不為了工作或銀行裡那幾個數字。他們為了人,為了在世上留下些意義。他們講述著話語情節,因為能傳達生命美好,他們理解生命習題的無奈難解,從而溫暖柔軟,自身上綻放光芒。有時我們幸運地被他們的光照到溫暖了,感到有盼望,感到活著了,而那,就是我們說的故事。
世界龐雜巨大,故事穿透其間,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是人類唯一可以做到的猛烈對抗,千萬別放棄這特權。當然這特權有時可以幫你的品牌帶來意想不到的收入,要感恩,在那之前,要感動。
作為一個說故事的人,你得好好講,因為你不想隨意浪費彼此,那逝去就不復可得的年華日子。
所以,請小心,對待你的生命,那是說故事的開端和終端。
如果有標準答案,也是最爛的答案
習慣背誦標準答案的我們,來到真實世界卻吃足了苦頭。或許是考試的常勝軍,專長是把答案背起來,遇到考試時,就如醉酒的人吐出來一般,然後卻再也吞不回去了(好吧,我承認這畫面很噁)。真實世界從不賣考古題,真實世界的題目永遠不同,答案得自己找,很少需要背誦,你若只會背,那可能不太會送(爽! 台語)。
戒掉等標準答案的習慣
老闆問大家有沒有什麼意見,大家已經習慣沒意見,等著老闆給意見,好讓會議早點結束,因為只有老闆的意見才是意見。可怕的是,真的遇上組織危急存亡,要尋求創新效果時,這習慣變成了集體的壞習慣,因為只剩一個人在動腦,而這個人同時也在動口求援。
大家都不動腦,都在等,等到後來,可能會等到死,你說這組織能走多遠呢?這當然不全是老闆的錯,就跟跑步一樣,沒人逼你不要去跑步,更多時候,壞習慣是我們自己養成的,你得試著quit,試著找自己的答案,就算沒人問你。
拒絕背誦,不是因為懶惰,而是為了存活。
Stay weird, stay different.
這是二○一五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創作電影「模仿遊戲」劇本的劇作家在得獎時提出的,我覺得很感動。他談的是他的人生際遇,雖然遭受打擊歧視,但繼續堅持,他的不一樣,讓他不一樣。
我不認為你必須在生活上標新立異,你可以做自己覺得舒服的樣子,但是你必須要求自己的想法不一樣,在每一件事上。
我們習慣等答案,甚至在答案來的時候,就趕快把它背起來,因為這樣比較快,比較有效率。可是你把這放大到全台灣時,會變成所有人都在等答案,所有人都不思考答案,也就變成全台灣都沒有答案,答案一定來自台灣之外。那麼,一個整體缺乏答案、缺乏解決方案的國家,樣樣都仰賴他人提供支援,你覺得這樣會賺得到錢嗎? 你覺得會讓人尊重嗎?
時常有人在談「創意思考」,好像只有在特殊時候、需要創意時才思考一下,為什麼不在每件事情上都思考一下呢?如果我們在乎我們的環境,在乎我們的社會,那我們應該都會有自己的想法的。在工作上更是如此,如果你愛你的工作,你應該每天都會有新想法,關於如何工作,如何讓你的工作內容更好,如何讓你的工作有點意思。當然,最重要的是,你不會願意忍受你的作品跟人家一樣,那實在太沒意思了。
創意的定義很多,但最基本的就是「不一樣」。從生態學的角度看,多樣性,也會是種族繁衍的必要條件,你除了穿著不一樣外,想法有很不一樣嗎?而那可以看出你多愛這個世界,多愛你自己。
和世界唱反調,而且要成調
我從小就愛和權威唱反調,幾乎成習慣了,沒想到卻意外地適合這個行業。但我給自己的提醒是,就算是唱反調,也要用心唱,至少要成調。才不枉費對方忍受我的叛逆。
如果你不愛穿制服,為什麼要給你的腦袋穿上制服呢?
不要輕易被制服。
尤其是被你自己制服。
摘自《願故事力與你同在》
Photo:Marius Brede,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