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像運動一樣,努力讓ESG的傳播形成有意識又能內化的行為。你可以在企業既有路徑上深化,進一步分享你的ESG。思考當代人最迫切的問題,試著用企業資源提供解方。用創意,在你以為最荒蕪的地方,開出最盛放的花朵。一次前進一步就好,努力眼前,但是看著未來。你把ESG做好,我來把故事說好,讓好事影響力倍增。——Kurt Lu
某次我遇到某家企業擔當ESG的負責人,他在會議中說「ESG是企業的必要之惡」,我很好奇他為什麼這樣說。正感到不解時,他就自己補充解釋:「就像性平一樣,現在企業都得做ESG。」聽了之後,我稍稍比較理解,哦,原來他是這個意思呀!
他的意思是,以前不需要做,但現在開始需要了。我想他是善意的,真正的意思是,我們得進步了。他所謂的必要之惡,事實上,只是必要,沒有惡。
就好像運動。
你過去可能沒有運動習慣,因為你可能沒有這份認知,你可能沒有健身的觀念,你可能也還沒意識到只有健康才能享受財富。有一天,你開始了解了,你意識到自己身體有狀況了,你發現你賺到了錢,可是身體不舒服,無法旅行,無法享受人生,你發現只有運動才有機會,所以,你開始運動。
但運動輕鬆嗎?
運動當然不輕鬆,尤其是你過去從不運動。
你可能會覺得累,你可能會覺得麻煩,你可能會跟人抱怨,你可能會跟其他現在也需要運動的人一起抱怨,抱怨運動還得特地去,實在有夠麻煩。
寫到這,我起身又拉了50下TRX,原地開合跳100下,趴在地上 Mountain-Climber 200下。
跟我女兒一起。
你理解我在說什麼嗎?
就跟運動一樣,ESG當然不是你過去習慣做的,所以你有點不習慣,你當然可以把它當個苦差事。但,跟運動一樣,你可以享受它,你甚至可以不要把它當成得特地去做,而讓它變成隨時隨地都能做,跟呼吸一樣。
因為它對你好,所以你得做它,你會盡量做它。
嘿!你不會告訴我你覺得呼吸很麻煩吧?
不過,從這位夥伴談起「必要之惡」,我是充分受到啟發的。我想,這個惡字,不是罪惡,但或許稍稍可以把這個惡字解讀成厭惡,感到不輕鬆。
所以,那個讓人感到輕鬆的感覺,就變成在思考時的必要了。
我也想再次拿運動來比喻。
我不喜歡跑步,我覺得跑步很無聊,但我每天跑五公里。
當然,如果只有不喜歡,只覺得很無聊,那我一定只跑一天,就不跑了。
所以,我得想辦法解決這問題。
我覺得,我不喜歡跑步是因為很無聊,那就要想辦法讓它有聊。所以,我會在跑步時想東西,好滿足我自己。幾次之後,我發現,跑步的時候,想到最多東西,許多精采的廣告想法,都是在跑步時想到的。
而且,後來我才發現,我是高敏感人格,總是在忍耐,忍耐噪音,忍耐氣味,忍耐不美的事物。我需要可以獨處的時間與空間,而跑步就自然成為那個獨特空間與時間了。因為沒有我討厭的人會跟我去跑步,沒有我不喜愛的事情會跟我去跑步,甚至連討厭的電話,我都不需要聽,因為我在跑步。
久而久之,我當然會跑去跑步了,因為那會成為一種救贖,它帶給我逃避的機會,而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
當然,你也許會說,跑步的辛苦,是會喘。
那當然了。
跑步如果不喘,那也許運動效果也不是太好,那就不必去跑了。
或者說,一開始跑步,覺得實在太喘了,實在跑不下去。
那就不要跑。今天先不要再跑,跑到這就好。
下一句是,明天再跑。
我的意思是,一開始跑步會喘,那就不要太喘,只要再多喘兩步,就可以休息了。可是,明天,要多跑兩步,多跑兩百公尺,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跑兩步,就好,就很好了。
同樣的,ESG一開始一定會覺得,我幹嘛要多做這些。不,你不是多做,你在做原來沒做的,你本來就該做的。
當然會覺得累,但,覺得累的時候,就多做兩下,然後休息,明天再做。但明天要做得比今天多,明天要想到比今天更有效能的做法,明天要做得更有智慧,每個明天都如此。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讓心情是輕鬆的,你才不會放棄,你才不會再也不做。今天就是那個第一天,但不要只有一天。
今天你要輕鬆一點,才會有明天,每個今天都是輕鬆的,但每個今天都比前一天多做一點。
你今天做得輕鬆,未來就會做得漂亮。
➢【書籍資訊】《把好事說成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