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以單一學科而論,能在二十世紀凝聚傑出心智,迭創新穎見解,進而乘風破浪,引動人類最大關注,觸及百姓日常言行的,可以說,非心理學莫屬。傅佩榮教授指出,如果我們繼續奉行「認識你自己」這句古老名訓的話,就須認真向心理學家請教。
本書是傅佩榮教授整理所涉獵的心理學知識,設定一個關於「人」的思考架構——「身、心、靈」,然後評估每一派心理學在這個架構中的定位。
首先從人生哲學的基礎架構及人生問題的思考方法開始談起,接著介紹七派心理學理論:行為主義心理學與佛洛依德學派,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與榮格的「集體潛意識」,佛朗克的「意義治療法」與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最後談超個人心理學與靈的召喚。
在心理學與哲學分析的交互輝映中,凡事都以「有益於人生」為其前提,期待每個人都可以往「認識你自己」的目標大步邁進。
總序 身心靈整合的價值觀 傅佩榮
自序 釐清自我的真相 傅佩榮
第一章 人生哲學的基礎架構
所謂自我的結構,一般而言是指「身、心、靈」三個層面。在討論這三個層面時,必須把時間的三個向度,亦即「過去、現在、未來」考慮進來。
第二章 人生問題的思考方法
要認識自己,可以提出三個問題:什麼事使我感動?什麼人使我羨慕?我對自己滿意嗎?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可以突顯出一個人的個別性和獨特性。
第三章 從心理學看自我(一)——行為主義心理學與佛洛依德學派
探討「自我」時,可以參考心理學的說法。心理學所研究的正是人的心理,所以對於人的問題,尤其是「自我」的問題,一向有獨到的見解。
第四章 從心理學看自我(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與榮格的「集體潛意識」
阿德勒和榮格,分別代表了佛洛依德之後的兩大派別。他們二人的學說都是奠基於佛洛依德的潛意識理論而發展的。
第五章 從心理學看自我(三)——佛朗克的「意義治療法」與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相較於前面介紹過的心理學家,佛朗克和馬斯洛的理論顯得較為正面、積極,並且完整,因為他們不再只是從人的身心條件來看待自我。
第六章 從心理學看自我(四)——超個人心理學與靈的召喚
近幾十年來,人本主義者漸漸發現,只談論身和心會產生許多問題,因此開始注意到靈這個部分。人一旦進入靈的層面,就到了自我超越的範圍。
釐清自我的真相
傅佩榮
「認識你自己。」這是希臘時代探討人生奧秘的箴言。但是,若想認識自己,所牽涉的相關問題太廣了,包括:人類生命有何特色?自我與他人的異同如何?人的一生有何意義?宇宙存在對於人生意義有何啟發?人死之後是怎麼回事?死後還有另一種生命嗎?神明存在嗎?神明與人類的關係如何?
面對上述問題,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答案,而這些答案也一直在改善修訂之中。在知識普及之前,人們通常以「概括承受」的方式,認同社會上的主流觀念,譬如宗教所教導的現成答案。到了二十世紀,理性啟蒙的效應浮現,人們日益需要自行探討人生問題,而心理學適時興起,蔚為風潮。
以單一學科而論,能在二十世紀凝聚傑出心智,迭創新穎見解,進而乘風破浪,引動人類最大關注,觸及百姓日常言行的,可以說,非心理學莫屬。換言之,如果我們繼續奉行「認識你自己」這句古老名訓的話,首先就須認真向心理學家請教。
基於上述體認,我在長期探討哲學的過程中,一直對心理學的領域保持高度興趣,並且自覺受益良多。眾所周知,「哲學」號稱「愛好智慧」,因此凡是能夠增長吾人常識、知識與心得的,以及有助於說明人類經驗的,都是哲學研究者必須留意及學習的。哲學「始於經驗,而不終於經驗」。意思是:心理學家的理論是我的出發點,而不是我的止步之處。就心理學所依據的是豐富的人類「經驗」而言,它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哲學要努力再進一步,找出這些經驗「之所以是如此」的根本條件。譬如,設定一個關於「人」的思考架構,如「身、心、靈」,然後評估每一派心理學在這個架構中的定位。
整理我所涉獵的心理學知識,大致可以將其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身」居於主導地位的階段,由身來「決定」心是怎麼回事,這種觀點,以行為主義作為代表;而佛洛依德學派則主張由身來「影響」心,亦即人的潛意識無法擺脫生物本能的特質,再由潛意識來解釋心理活動。其次,是「自我」概念展現的階段。代表人物有二,一是阿德勒,認為自我是「面對」著群體,一生都在致力於自卑之超越;二是榮格,主張自我是「通過」群體,由集體潛意識找到化解疏離之苦的門徑。第三個階段,是「自我」要主動出擊了,譬如佛朗克聲稱,自我要求「意義」,可以為此而忍受折磨與考驗;又如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指出自我所要求的是「實現」,要把人的優質潛能充分發揮出來。
以上三個階段所形成的趨勢,是由身走向心,再由心往上提升,走向靈的領域。就在二十世紀接近尾聲時,超個人心理學已經蓄勢待發,準備在本世紀大顯身手了。所謂「超個人」,所指的正是「靈」的層次。因為只有在靈的層次,所有的個人可以找到共同的源頭與歸宿,亦即可以化解在身與心方面所造成的個別差異。
明白上述心理學的進展之後,哲學還有什麼任務呢?依我淺見,哲學探討的目的,不在提示明確的答案,因為人生的標準答案難免流於教條之譏。哲學所能做的,是面對問題時,提供思考的架構及方法。因此,在《釐清自我的真相》一書中,首先談到的是人生哲學的基礎架構。有了這個架構,無異於界定了人生的整體面貌與根本關懷,然後,一方面不會在介紹每一派心理學時「流連忘返」,入乎其內而不能出乎其外;另一方面,也能對各派心理學進行定位、省思與批評,以符合哲學愛智的初衷。
在一本小書中,要討論七派心理學的理論,當然會有掛一漏萬或以偏概全的的困境。我只希望做到兩點:在介紹時,要有同情的理解;在評論時,要有全盤的觀照。任何學問都以「有益於人生」為其前提,心理學也不例外。我們從心理學出發,將來還會穿越哲學及宗教學的領域,所期望的也只是對人生有所助益,可以往「認識你自己」的目標大步邁進。
民國三十九年生,上海市人。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暨教授。傅佩榮教授的教學深受學生歡迎,曾獲頒教育部教學特優獎、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另外在學術研究、寫作、演講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作品深入淺出,擅長說理,曾獲國家文藝獎與中正文化獎。
著作甚豐,範圍涵蓋哲學研究與入門、人生哲理、心理勵志等。
著有《哲學與人生》、《轉進人生頂峰》、《活出自己的智慧》、《那一年我在萊頓》、《珍惜情緣》、《宇宙的舞者》、《向孔子學做人》等數十本書。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著有《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孔子:追求人的完美典範》、《孟子:浩然正氣與成功人生》、《老子:在虛靜中覺悟人生智慧》與《莊子:以自在之心開發無限潛能》、《易經入門與國學天空》、《國學與人生》、《人生,一個哲學習題》、《品味人生12講》、《傅佩榮易經課》等書(以上皆由天下文化出版)。
★傅佩榮國學官方頻道:https://reurl.cc/mEZgl
2003/01/31
BBP151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4170814
204
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