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他因為「天生無可救藥的使命感」,寫下這本書……
他因為「一種油煎火燎的急迫感」,站出來率先發難……

教育必須是為學生照亮未來的探照燈,而非重複過去的後照鏡
教育不應是倒滿一壺水,而是點亮一根蠟燭!
教育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隱形建築,必須一磚一瓦層層累積。
用教育救台灣的未來,或許傻氣,但我們必須一試!

教育,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隱形建築,真正的文化生命必須正本清源,從教育的起始點開始涓滴累積方可成就。對於台灣教育未來,我有殷切的期許,也有深重的憂慮。我始終認為,國家要為未來準備人才,學校也必須為青年發展天賦,我們的教育必須適時扮演這個急如星火、救亡圖存的扎根角色。

我明知道透過這本書,未必立即能有所改變,但帶著天生無可救藥的使命感,我仍選擇站出來,期許我們能用教育的火光照亮台灣。

站在台灣文化的制高點上,教育應該不一樣。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眼我們就到了二○一一年的今天,出版了幾本書之後,現在我不得不以一種嚴厲的口吻,以我平常不慣用的語氣對家長、學校、執政者、媒體與民意代表,提出種種沉痛批評。因為我知道這將是我能為青年人做的最後一件事,但是,我也需要以同樣的語氣告訴年輕人,你們很多人都是已經具有選舉能力的選民,更有權利了解你學習的成效與未來,更需要知道你的潛能優勢在什麼地方。

如果是我們自己選擇隨波逐流,如果是我們自己拒絕面對世界快速變化的事實,如果我們沒有主動判斷選擇的能力,最終還是我們自己要負起最大的責任。

我誠心希望,所有的年輕人關切你們自己人生未來的抉擇,因為你們不做,別人也不會為你們做,決定未來的力量就在你們自己手裡。

序言 這是教育的「共錯結構」,我們必須共同承擔
   一顆關懷青年的熱心和無可救藥的使命感驅使
   教育政策關係青年無比珍貴的未來
   面對問題,承擔責任才能改變
   一切都是因為愛之深,責之切


第一章 醒醒吧!家長
    盲點一: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是沒有安全感?還是虛榮?
    盲點二:繼續膜拜不合時宜的升學主義
    盲點三:要孩子追逐「速利」「速成」「齊一」「從眾」的人生
    盲點四:要孩子爭捧鐵飯碗
    教育資源過於集中,社會走向強者益強、弱者益弱
    考試是假性平等,重要的東西不能量化
    過於單一的教育目的曾深深令我自卑
    父母不放手,小孩不放膽
    延伸思考:為什麼這麼多年輕人要考公務員


第二章 老師可以更勇敢
    一位傷心母親的來信
    學生和老師都被「標準答案」給集體綁架了
    老師也被體制霸凌,不快樂的老師比比皆是
    當老師要以關說和賄賂謀職,校長到議會鞠躬罰站,教育者何來尊嚴
    莫忘為師初衷
    從威權到啟發:只有當學生的伯樂,師生才會都快樂
    把舞台留給學生
    從現實中發現問題,尋找活的解答
    陪學生冒險,教他踏實築夢
    教學技巧時時勤磨練
    問題學生是環境有問題,不是學生有問題
    老師的力量最微小、卻也最巨大
    延伸思考:每個人才智殊異,標準答案扼殺創意


第三章 年輕朋友請走一條追尋自我天賦之路
    沒有主見、受媒體影響的盲目年輕人
    對現實漠不關心的迷失
    白白浪費的三百億
    最壞的時候就是最好的時候
    年輕人應具備的五大能力
    第一、「傾聽」自己內心的能力
    第二、「判斷」的能力
    第三、拿出「主見」的能力
    第四、「實踐」與「學習」的能力
    第五、對世界「好奇」的能力
    光有天賦還不夠,還要有嚴格的紀律
    走一條人跡罕至的道路
    延伸思考:只有專注和熱情,才能讓生命的火光穿越迷霧


第四章 只有創意和實力才能面對高學歷通膨時代
    精英人才定義太過單一
    一、留學落籍不歸
    二、留學落籍漸歸來
    三、大量留學、大量回台
    四、近親繁殖的本土教育
    當年輕人不愛大步走出去
    我們不大步走出去,外國人也不來台灣了
    大學既無法接軌國際,也無意扎根地方,成為孤芳自賞的象牙塔
    大學評鑑的弔詭處
    大學應打破硬體思維
    改變招生政策,找到更具格局的學生
    延伸思考:實踐大學設計學院的「實踐式」教育
    延伸思考:從台東的藝術英語學校試行開始


第五章 技職教育的黑洞
    技術本位才是價值所在
    這是一場「拼升格」的競賽
    問題一:無實務經驗的博士攻占技職體系
    問題二:業師努力拚博士
    問題三:分數的排擠效應
    問題四:技職教育以「招生」為導向,而非以「就業需求」為導向
    問題五:校園自主,教授治校的弊端
    浮濫的技職學校將被逼著退場
    技職教育的救治之道
    一、堅持核心優勢:
    二、從「學」到「術」,設立雙重門檻;
    三、建立專業尊嚴及標準
    三井日本料理黃奕瑞給我的啟示
    學校必須要能提供更多的教育產品
    延伸思考:肯夢學院的故事 — 從「匠」到「師」的追求
    延伸思考:一個大膽的嘗試 — 「國際學校」結合在地化及國際化的構想


第六章 我們都是選民,更是公民
    我們是「公民」,更是民主社會的「選民」
    政治人物只經營現在,沒有經營未來
    選民的素養
    身為家長的我們是一切改革的起點
    延伸思考:台灣新教育實驗


第七章 教育應該不一樣
    不一樣教育起始點
    文化是台灣最偉大的軟實力
    一、知識份子
    二、宗教家
    三、藝術家
    政治是減法,文化是加法
    高峰之後,台灣文化正面臨衰退的危機
    舉國上下似乎只經營現在,甚至過去,但誰在經營未來
    台灣必須追尋「自願性的簡樸單純」
    決定教育的優先次序,文化需要教育的土壤方能茁壯
    未來等待的人才:高感度、高體會的人才
    用教育救台灣文化的未來,教育應該不一樣


附錄:每位孩子的生命至少需要一盞明燈
結語 我能為台灣青年做的事
後記

這是教育的「共錯結構」,我們必須共同承擔

嚴長壽

教育政策關係青年無比珍貴的未來

回過來看台灣,與台灣所有年輕人的未來息息相關的教育政策,不正也是如此。

我們在短短十多年間容許大量掌握台灣基礎教育的職業學校升格為專科學校,然後又以科技專校之名升等為學院。為了要有足夠的系可以升格成院,再擴充足夠的院可以成為大學,他們創造出很多名字很好聽、但現實出路卻完全「無效」的學系,美其名為「科技提升」,實際上卻是對台灣好不容易累積的技職教育,來一次全面性的摧毀。技職專校一所接一所搶著升格成大學,學生卻愈來愈學不到真才實學,許多年輕人以同樣的心態,對自己沒有自信,於是學士念完考碩士,碩士念完又攻博士,在學校愈待愈長,愈沒勇氣離開,人生最美好的年歲,卻在學校虛耗青春,困守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中。

我們只要簡單對比下面的數字,就知道問題的嚴重性。目前大學院校每年所有學生的總胃納量是三十萬,然而,去年大學畢業生卻只有二十二萬七千人,而前年的出生人口為十九萬,去年只剩十六萬六千人。無庸置疑,將來必然有很多學校招不到學生,面臨倒閉。

這是再簡單不過的算術,然而我們從政府官員、學校,再到家長,竟然全都眼睜睜地看著這個問題氣球在頭頂膨脹,卻沒有任何人有能力阻止。一些坐在這位置的官員之所以冷眼旁觀,只因為這是一個戳破了就難以收拾的局面。

然而,不管我們理不理會,這氣球終有爆炸的一天,除了政府耗費了大量的民脂民膏,投資在這麼多無用的數字,當高等教育大崩盤時,誰來付出代價?說來殘酷,就是我們青年人無比珍貴的未來。

這就是台灣不願面對的教育真相!


摘自《教育應該不一樣》序言

嚴長壽 作者

民國36年,嚴長壽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一歲時,跟隨家人到台灣。28歲當上美國運通總經理,32歲成為亞都麗緻飯店總裁。1997年,他把自己的奮鬥故事寫成《總裁獅子心》一書,出版後立刻成為出版史上「最暢銷的管理勵志類叢書」,並榮獲出版界各項大獎,往後出版的每一本書都對台灣各階層產生極大的影響力。

從《總裁獅子心》、《御風而上》、《我所看見的未來》、《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你可以不一樣》、《教育應該不一樣》、《為土地種一個希望:嚴長壽和公益平台的故事》、《你就是改變的起點》到《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每一本書都代表他各階段思考的重心;每一本書,主題雖有不同,但唯一不變的是,他對台灣、對社會、對青年人,始終懷抱著關懷和期待。

十二年前,《我所看見的未來》出版,得到很大的迴響,當時的「未來」如今已成「現在」,台灣更加艱難了,而時間並未站在我們這一邊。如今出版這本書,希望能給台灣向上提升的力量,讓台灣走向一個更文明、自由、安康的社會,成為近悅遠來、受人尊敬的國度。


2011/04/28

BBPB003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789862167311

249

450